
11月10日下午,在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之際,“中國視谷”新聞發布會在浙江烏鎮隆重舉辦。會議倡議各方合力共建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中國視谷”,加快推動杭州“數字安防—視覺智能—智能物聯”產業躍遷,全力打造國家經濟地理新地標和城市產業新名片。
具體分三期推進“中國視谷”建設。
2022年為“中國視谷”啟動建設期,重點任務為明確部省合作的推進機制,推動實體化落地建設。
2023年至2025年為深化完善期,基本建成“中國視谷”,核心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元。
2026年至2035年為全面建成期,核心產業規模達到8000億元、沖刺1萬億元,形成2至3家千億級龍頭企業,建成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中國視谷”。
在空間布局上,杭州著力形成“一園窗口、四區協同、全域聯動”空間布局,即以濱蕭特別合作園為啟動窗口,將杭州蕭山區作為“中國視谷”建設主陣地,杭州濱江區、城西科創大走廊和錢塘區協同做好產業創新協調發展,推動全市視覺智能產業的創新發展。
“中國聲谷”是由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2012年簽署《共同推進安徽省語音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雙方于2018年5月簽署《工業和信息化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進一步共同推進安徽智能語音產業發展合作協議》,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將“中國聲谷”打造成全國智能語音領域產業發展高地。
旨在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科大訊飛等全球領先的語音,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等智能交互技術,通過“云平臺”和“大數據”軟硬件相結合的支撐服務體系,以及“金融創新、市場推廣”兩大政策服務體系,在“互聯網+、智能終端、智慧城市、移動健康”四大產業方向進行布局,對大型項目按照“一事一議”原則量身打造個性化支持政策,建設產業高地、完善產業鏈、形成產業化集中效應、打造千億園區。
在2022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中國聲谷十周年創新創業成果面向社會正式發布。
2021年中國聲谷入駐企業達1423家,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初步形成“基礎應用技術+底層硬件+數據計算+智能終端+行業應用”的人工智能產業鏈,以及“覆蓋整機+CPU+存儲+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等信創各領域的國產計算機產業鏈。
2020年底中國聲谷實現“營業收入超千億”的階段目標,2021年中國聲谷營業收入達到1378.6億元。此外,中國聲谷技術創新服務綜合體正式投入使用,服務企業超過200家。中國聲谷產品公共展示營銷平臺已在全國多個城市累計建成50余家體驗銷售店,產業生態圈不斷帶動中國聲谷產業集聚。
專家認為,中國聲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不足,與此同時對GDP的貢獻率不足。
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東湖高新區”,別稱“中國·光谷”。于1988年創建成立,1991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2001年被原國家計委、科技部批準為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2007年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200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1年被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確定為全國四家“中央企業集中建設人才基地”之一。2016年獲批國家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并獲批為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武漢片區。
光谷是我國最大的光通信研發基地,是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電器件生產基地,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全球第一,擁有我國光電子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
華為在光谷建成國際上最先進的光通訊半導體芯片研發中心,新思科技等建立了集成電路產業研發集群,全球光電研發基地正在形成。
專家認為,目前發展并沒有飛躍性發展,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人才引進成問題,科技轉化成果低,后繼發展乏力。供參考。
今年11月初,工信部第三輪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公示結束,武漢市光電子信息集群與武漢市牽頭的“武襄十隨”汽車集群雙雙上榜。光谷匯聚超1.5萬家光電子企業,吸納累計投資超2000億元,到2025年,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產值力爭要突破6000億元。
11月8日早上5點(加拿大當地時間),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武漢·中國光谷”概念提出者黃德修逝世,享年85歲。
根據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編著、武漢出版社出版的《光谷三十年:五十二位“光谷客”親歷自述·三十年光谷史風云激蕩》,武漢人有必要了解光谷提出的過程,以此作為紀念。歷史總是會記住發過聲的人:
1972年我(黃教授下同)被學校抽調到新成立的激光科研組,從事固體激光器研究。
1981—1983年,我被公派去美國進修,接收我的學校——美國俄勒岡研究生中心安排我研究激光散斑。但我在圖書館查閱資料時,光纖通信這一新的領域吸引了我,我也了解到半導體激光器是光纖通信的關鍵器件。
1983年我回國時,中國光纖通信剛起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剛在武漢完成第一條橫跨武漢三鎮、全長13公里的光纖通信試驗線路的鋪設。經過艱難游說,我獲得武漢郵科院和國家科委“六五”攻關計劃的支持,研究當時被認為能用作長距離光纖通信系統中繼放大之用的半導體光放大器。初步研究成果獲得了1987年啟動的國家863計劃光電子主題的認可和支持。
1992—1996年,我有幸進入國家863計劃光電子主題專家組,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思考光纖通信中的除光電子器件外的其他光學和光電子前沿課題。1995年我擔任華中理工大學光電子工程系主任,我可以從全系學科建設規劃和培養高科技人才出發,對光子學的發展前景有深入的認識。
1998年7月22—31日,應中國臺灣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的邀請,我參加了由時任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陳良惠研究員帶領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訪問團,訪問團一行6人,去臺灣作了為期9天的參觀訪問。
在臺訪問的最后一天,是兩岸學者的交流時間。陳良惠團長介紹了中國信息光電子方面的研發情況,我介紹了武漢地區光電子(激光、光纖、光電子器件、光通信系統等)的發展狀況。
我在發言中展示了一幅武漢在國內頗具優勢的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光纖通信系統設備、高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設備等光電子研究與生產企業的介紹圖,這些企業均分布在華中理工大學周圍。
當時華中理工大學在激光器件和激光加工方面有很大的國內優勢,有國內最早獲批的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個國家激光加工工程中心;有第一批獲準的“物理電子學”博士點,主要培養激光技術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我所在的光電子工程系在激光、光纖通信、紅外和光學儀器方面還培養了許多本科、碩士和博士等各層次人才。
20世紀80年代,華中理工大學的一些畢業生在學校周圍創業,創辦了華工激光、楚天激光、團結激光等企業;有些畢業生則成為光通信、光電子企業內的高級管理人才或技術骨干。
在華中理工大學東邊,有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中外合資企業——長飛光纖光纜廠;學校西邊的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為國內最早研制出光纖、最早研制出光纖通信設備并承擔了國內第一個光纖通信示范工程以及國家光纖通信各次群(二次至五次群)的示范推廣工程,該研究院還有當時在國內唯一能生產光纖通信實用的半導體激光器、探測器的中外合資企業——武漢電信器件公司,另外還擁有一個研制光纖通信所需的其他無源器件(連接器、光隔離器、耦合器等)的固體器件研究所。(后來武漢郵電科學院演變為享譽國內外的烽火科技集團、光訊等一批實體公司,其產品銷售國內外)
講解完這幅圖后,我冒出了一句:“這就類似美國當年的硅谷。”雖然這只是一個類比,卻成為我隨后提出“中國光谷”建議的靈感所在。
1998年8月,我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和華南師大邢達教授一道去英國參加在英華人學者舉辦的一次光電子學術會。會后我去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訪問,在參觀該大學博物館時巧遇我校時任校長周濟,他當時正好率領一個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在英訪問。他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黃教授,看來光電子要大搞。”
回國后,在周濟校長的鼓勵和支持下,我起草并向武漢市政府提出《關于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成“中國光谷”的建議》。經周濟校長同意,該建議以華中理工大學的名義,于1998年12月18日被正式遞交給武漢市政府。
1999年上半年,市科委組織有關專家起草了發展光電子產業的相關規劃,既談到本市光電子產業發展的優勢,又涉及發展光電子產業的其他各方面。
羅書記和周校長多次到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匯報,以爭取國家支持;許其貞等13名湖北籍全國政協委員在2000年全國政協會上為在武漢建設“中國光谷”呼吁。與此同時,大造宣傳輿論,動員湖北省、武漢市的廣大群眾理解和支持“武漢·中國光谷”的建設,使省市領導提出的“舉全省之力,集全市之力建設‘武漢·中國光谷’”的口號落到實處。
科技部、原國家計委分別于2001年2月和7月發文支持“武漢·中國光谷”的建設。
真是高效率。
2015年2月12日,經工信部批準,貴陽、貴安新區共同創建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標志著“中國數谷”落戶貴陽。
貴陽創造出5個“中國首個”,即中國首個大數據戰略重點實驗室、中國首個全域公共免費WIFI城市、中國首個塊上集聚的大數據公共平臺、中國首個政府數據開放示范城市和中國首個大數據交易所。
如今,貴陽儼然成了“中國機房”,蘋果、谷歌、惠普、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富士康等數百家知名企業項目相繼落戶貴陽,滿幫集團、朗瑪信息、易鯨捷、白山云等一批本土大數據企業迅速成長。
過去五年,貴陽大數據企業已突破5000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38.7%,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