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神州第一組”投資26億在家門口辦大學》一文很火。
文中的數字讓我吃驚:
——9月16日,武漢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在嘉魚縣官橋鎮官橋村八組舉行落成典禮。這是武漢都市圈第一個、也是全國第一個由村小組創辦的大學,來自全國各地的6000余名大一新生,成了這里首批入駐的大學生。
——武漢東湖學院武漢校區坐落在江夏區大學城,占地面積1496畝,在校學生3萬余人。武漢校區的一些基本辦學條件指標無法滿足教育主管部門對高等學校辦學的要求,比如校園占地面積和校舍建筑面積。那就回官橋八組辦學。兩地相距50公里。
——經過20年的發展,東湖學院現有專業教師980余人,高級職稱教師占比48.4%,碩士學位以上教師占比86.5%,其中博士生導師20余人、博士學歷教師178人。
——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和武漢校區共享師資,每天6輛大巴運送老師到嘉魚上課。嘉魚校區已征地187畝,計劃建設1200套商品房供教職工使用,在嘉魚校區工作滿10年的免費提供商品房。
——南校區依托武漢東湖學院鄉村振興學院,開設農業技術、文化旅游、健康護理等專業,每年可培養、培訓鄉村振興技能型人才萬余人。校區通過推進產教融合、產學融合,培育引導文旅、康養、現代農業、現代商貿服務業等新興業態,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校區提供就業崗位2300多個。
——隨著東湖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投用,再加上前些年建成的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校區,嘉魚縣已經擁有了兩所高校。“武漢南”大學城正在嘉魚形成。
我為什么關注這個報道?
一是2003-2012年我是全國人大代表,與周寶生代表一起開會,我非常尊重民營企業家。十年間去過4次官橋八組,多是以代表身份考察,有一次是在八組賓館給全省博士后工作會議代表講課。大約5年前,又參加全國大V荊楚行,到了八組。一路上基本上是我在做導游。
二是20天以前,在嘉魚給一個總裁班講課,一下高速公路,就看到東湖學院氣派的大門。上課之前,我順便問了一下,居然很多年輕一代的企業家不知道官橋八組——周寶生。
有必要講一講八組的歷史:
1978年,官橋村八組村民一致推舉周寶生擔任村民組長。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開展多種經營,擁有釘絲廠、鑄造廠、家具廠、沙發廠、小煤窯、磚瓦廠等資源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
1993年,關停了這些尚在盈利的小廠,整合組建“田野集團”,集中資源向高科技產業進軍。投資12億元創辦了武漢東湖學院,還投資3億元在貴州開辦煤礦。
2017年,全組集體總資產達30億元,年創利稅2.5億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6.5萬元,被稱為“神州第一組”。
集團已成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主導產品有永磁合金、橋用纜索、重型釬具、固齒散系列新藥、高精度特種無縫鋼管等高新技術產品。產品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廣泛應用于交通、冶金、機械、石油、采礦、醫療、軍工、航天航空、水利水電建設等行業。
田野集團和高校合作進行技術攻關,聯合高校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創建了中國博士后高科技工業園(我路過),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專家工作站”;還聘請了武漢7所高校的退休校長當顧問。
我當時給總裁班學員強調了一點:周代表引進一個人才,就形成一個產業。
200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一位高校退休老校長對周寶生說:“你們為什么不自己辦一所大學呢?”
沒有上過大學是周寶生一生的遺憾,他想帶領田野集團進軍教育領域,讓更多的孩子能上大學。
2003年7月,田野集團終于獲準參與合辦武漢大學東湖分校,這是全國最早設立的4所獨立學院之一。
2011年,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經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轉設并更名為武漢東湖學院,成為一所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學校。
截至2020年5月,學校與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國家30多所高校建立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校際聯合辦學、交換生項目等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與武漢紡織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工程大學、長江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
如今,官橋村八組達到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弱有所扶”的目標:投入資金4800萬元,統一規劃、設計,為每戶建造了別墅式的村民新村,并統一配置了家用電器、家具;全體村民參加社會保險,退休村民每月領取3000元的養老金,且逐年遞增100元;村民治病在醫保報銷的基礎上實行100%報銷;設立村民子女教育、生活費補助,每個小孩從出生到高中畢業,組里按月發給補助1000元;考取大學、與田野集團簽訂定向培養協議的,按照大專每年15000元、本科每年20000元、研究生每年25000元的標準發給教育、生活費補助,畢業后按協議優先安排工作并享有集團股份;青壯勞力在企業上班并持有公司股份;村民使用水、電、天然氣和訂閱報刊雜志由集團按發生費用的50%給予補助……
在此,給東湖學院提幾條建議:
1、申請在官橋八組-東湖學院嘉魚新區設立省級、國家級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區。
2、設立“東湖文庫”,把引進的博士的論文擴充到20萬字出版。
3、鼓勵科教人員申請課題,給予1比1的資金獎勵,并結集出版。
4、設立民辦教育論壇和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論壇。出版論文集。
5、發布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征文大賽或者課題,總結好的思路,遞交湖北省、全國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建議。
6、設立鄉村振興學院(已有),并提高層次。
7、增加涉農研究院。李冬生是武漢東湖學院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校長,2004年10月任湖北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2009年10月任湖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在東湖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應用方面可以大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