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縣小吃已迅速成長為全國門店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帶動30多萬人就業的大產業。
沙縣區有6萬多人外出經營小吃。身處他鄉再加上生意忙碌,小吃業主遇到法律糾紛時常感到有心無力。為助力富民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沙縣區法院立足轄區特色,探索建立小吃業主特色司法服務機制,推行“一城一法官”在線司法工作機制,為在外小吃業主提供零距離司法服務。
結合沙縣小吃集團餐飲連鎖子公司和聯絡處分布的30個城市,沙縣區法院配備了30名員額法官(法官助理),一對一負責所在城市涉小吃業主案件的管理、分流、指派、調處、司法確認及法律咨詢等工作,將調解、司法確認、庭審等搬上“云端”,實現訴前、訴中、執行無縫對接。
沙縣區法院司法服務保障沙縣小吃工作室于今年揭牌運行,針對涉沙縣小吃類案件開展專業化法律問題咨詢、解紛、答疑。同時與小吃企業建立常態化雙向交流模式,通過建立駐企法官工作室、開通企業法律服務熱線等暢通一對一溝通聯系渠道,為案件處置和企業發展定向施策。
能夠考慮的這么細致,不多見。
這是一種跨行政區的優化營商環境。是一種法律“飛地”。
一方面是解決經營者的難點痛點,另一方面是加強經營者的法律意識,自我保護與合法經營。
好的法律環境是營商環境的保障。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
一年多,各地區以落實《意見》為抓手,結合本地民營經濟特點和實際,聚焦民營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有含金量的政策和舉措,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深入調研,在專家評估的基礎上,對部分地區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典型做法進行梳理總結。
2021年10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廣地方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典型做法的通知》,推廣來自青島、成都、常州、溫州、臺州、泉州、佛山、江陰8個地方的72條典型做法。
其中,涉及法律保障的內容如下:
三、優化平等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
32、出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地方性立法
33、首創“人工智能+雙隨機”監管模式——對違法者“利劍高懸”、對守法者“無事不擾”
34、建立涉民企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辦理新機制
35、建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推行涉企柔性執法,對輕微違規“首次不罰”
36、實行重大涉企案件風險報告制度
37、辦理涉企犯罪過程中依法謹慎使用偵查強制措施
38、制定并完善涉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執法辦案制度
39、健全風險企業分類處置機制,完善企業訴調對接和預重整機制
40、開展民營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清理化解專項行動
41、建立常態化“理舊賬”工作機制
42、設立首家地級市區域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降低民營企業維權成本
43、加強對民營企業的法律專業服務
44、設立非公經濟法治護航中心
沙縣小吃的法律保障做法,值得加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