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日上午要參加湖北省民進的教師節座談會,加之21日在陳勇參事工作室有新的收獲,因此,先來聊一聊教師節的時間。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并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
這個教師節沒有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承認,但在中國各地產生了一定影響。
1939年國民黨政府決定立孔子誕辰日8月27日為教師節,并頒發了《教師節紀念暫行辦法》,但當時未能在全國推行。
建立新中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慶祝活動。
這個時間點,我終于在陳勇參事工作室看到了歷史根據。
我們先是看到這張卡片,中原大學(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治學院1950年的同學畢業、教師節紀念卡,估計在6、7月份。另外一邊是密密麻麻的簽字,可能有老師,也有畢業生。
很快看到了中原大學貿易系第八組在1950年6月6日教師節的師生合影,估計也是第八組老師與畢業生的合影。看來把教師節與畢業季放在一起,也是一種便利的選擇。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商定,把5月1日國際勞動節作為中國教師節。
但由于這一天缺少教師的特點,執行的結果并不理想。特別是1957年以后,在左傾思想影響下,教師不受重視(“臭老九”),教師節實際上已不再存在。
1981年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民主促進會的17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確定全國教師節日期及活動內容案。
1981年12月,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在接見參加全國中小學工會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代表時,與時任全國教育工會主席方明和教育部副部長張承先提及了另外單獨設立教師節之事。習仲勛聽取兩人建議,建議教育部和全國教育工會一起寫報告請示黨中央。
1982年4月,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聯合,由張承先和方明共同簽發的“關于恢復‘教師節’的請示報告”送中央書記處,報告中并建議以馬克思的誕辰日5月5日為教師節。
1983年3月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方明和中國民主促進會18位政協委員聯名再次提出“為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造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建議恢復教師節案”。9月,中宣部辦公廳致函教育部辦公廳,經研究政協一次會議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復教師節。12月,由教育部何東昌部長和方明共同簽發的“關于恢復‘教師節’的請示”送中央宣傳部。
1984年12月,教育部黨組和全國教育工會分黨組“關于建立‘教師節’的報告”送中央書記處并報國務院。12月15日,北京師范大學鐘敬文、啟功、王梓坤、陶大鏞、朱智賢、黃濟、趙擎寰聯名,聯合提議設立單獨的教師節。正式倡議由國家確定每年9月在全國開展尊師重教活動,并將該月的一天定為教師節。
1985年1月11日,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關于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的議案。同年1月21日舉行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同意關于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
1985年9月10日,國家主席李先念發出《致全國教師的信》,中國各地舉行隆重的慶祝大會,并在教師節期間20個省市共表彰11871個省級優秀教師集體和個人。
我是1979年上本科,1986年7月碩士畢業留校的(當時叫中南財經大學)。沒有趕上。
1997年之前,香港的教師節定于每年的9月28日(孔子誕辰),回歸后則跟隨中國內地規定,改為每年的9月10日。
在臺灣地區,從1952年起臺灣當局就確定9月28日為孔子誕辰日及教師節。
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是因為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活動,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同時,9月份全國性節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時間組織活動和突出宣傳報道,促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
每年的10月5日為世界教師日。1994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共同發起。世界教師日旨在贊揚和感謝全世界教師為教育事業和人類作出的貢獻,并引起對教師的世界性關注,幫助教師維護自身權益。
美國教師節是一個非官方的節日,是在5月第一個整周(5月第一個有完整7天的一周)的周二,一整個周都被稱為“謝師周”,主要是給中小學的教師們過,大學教授們一般不過這個節日。
每年的12月25日圣誕節,學生家長都要帶一些禮物到教師家去慰問,實際上也就成了法國教師節。
9月5日是印度的教師節。這一天是前印度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的生日,他本人也是一位教育家。
這就是教師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