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探訪了位于武昌區彭劉楊片區的林業宿舍小區,發現這個五六十年代建成的小區經過改造,根據小區現有地形,改造出了“口袋運動公園”,讓老幼都有了運動鍛煉的空間。
沿小區樓房靠墻邊的一圈,鋪設了紅灰色相間的透水步行磚,即便下雨走在上面也如同晴天散步般悠閑愜意;小區里的路面經過刷黑翻修后非常平整;新建的運動廣場上,嶄新的乒乓球臺十分醒目,周邊還有健身器材和休閑椅,透水磚鋪設的地面干凈清爽,乒乓球臺旁邊還有個籃球架。
與此相關的消息也引起我的好奇。
湖北即日起開展“百名設計師進小區”活動,發動設計師、工程師以志愿服務形式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將在全省遴選100名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從事行業相關工作3年及以上的專業人員或優秀在校大學生,采取“一對一”精準指導、“點對點”結對幫扶的方式,全程跟蹤服務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共建、共享、共管。
入選設計師需協助宣傳法規政策,征集群眾意見,輔導居民參與項目方案制定、論證,項目實施、竣工驗收等改造全過程,為優化小區公共空間、完善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城市風貌品質,提供專業指導意見和建議。
將對設計師志愿者展開統一培訓并頒發證書,根據相關專業特點結合小區改造重點內容,按照屬地就近原則分配。
這樣可以老舊小區改造豐富多彩一些。
福建的鄉村改造就引進外來高手。
20世紀60年代臺灣地區開始推進鄉村建設,以解決鄉村各領域面臨的發展難題。臺灣鄉村建設經歷了休閑農業發展、富麗農村建設、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計劃等階段,形成了政策持續化、產業發展“在地化”、民眾參與主體化、鄉村文化創意化和鄉村建設生態化等實踐方式,實現了鄉村活化再生和城鄉協調發展,但仍面臨著人口流失、內生經濟缺少活力、鄉村文化再生難和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大陸地區應吸取其經驗教訓,注重在戰略、產業、文化、內生動力和助力層面推動鄉村建設,走出有特色的鄉村發展之路。
2022年福建將繼續提供100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項目,支持臺灣建筑師以及文創團隊在福建助力鄉村建設。
近年來,福建以深化閩臺交流合作為契機,鼓勵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來閩助力鄉村振興。去年,福建省住建廳等多部門共同推動深化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鼓勵100個村莊引進臺灣建筑師團隊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陪伴式服務。
今年福建省級財政將安排5000萬元支持100個閩臺鄉建鄉創合作項目,每個項目補助50萬元。項目涵蓋集鎮環境整治、農村社區建設、農民建房、城市管理、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村莊環境整治和產業培育等,同時也支持各縣鄉引入臺灣建筑師團隊作為城鄉建設顧問開展陪護式指導。
福建將繼續鼓勵臺灣團隊關注福建的鎮村規劃設計、歷史文化保護、農房建設和產業培育等多個領域。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福建省累計引進95支臺灣建筑師和文創團隊、300多名臺灣鄉建鄉創人才,為福建228個村莊提供規劃設計、產業文創等陪護式服務,培育出一批促進鄉村振興的合作樣板項目。
案例:在臺灣旅游餐飲業經營多年的李志章2017年來到福州,在福州廣達路上開了一家臺灣風味的餐館,生意頗好。同時,他也關注到福建正鼓勵有經驗的臺灣建筑師團隊以“陪護式”指導服務方式參與鄉村振興,僅福建永泰的同安鎮,就一舉拿出7個鄉村,招募臺灣團隊入駐。
“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項目,尤其是我相信,做好了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有所作為。”李志章告訴中新社記者,很多臺灣青年愿意在大陸打拼,并非因為一時的政策性補貼的吸引,而是期許自己能有廣闊的舞臺。
臺灣團隊深入福建鄉村,幫助規劃、設計、營造美麗鄉村,通過創意、營銷,帶動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鄉村保護的空間很大。
廣州強調“十古”遺存滋潤文化羊城。
即古村、古樹、古屋、古廟、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橋、古碼頭10類古遺存。今年以來,黃埔區全面深入開展整改工作,對轄區內10類古遺存的文化歷史信息進行系統梳理、挖掘,用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古遺存加以活化利用。在全面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礎上,黃埔區廣泛征集專家、學者、村民各方意見,為全區城市更新建設、社區環境治理提供堅實的歷史依據與思路借鑒,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中凸顯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遺產底色。黃埔‘十古’保護工作并非只是將看得見的物進行拉網式摸查、精細化管理、全天候保護,而是注重挖掘附著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遺存所蘊含的故事。
我覺得還應該有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