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常委會上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修改,我提了八點:
1、天河機場貨運超過30萬噸
天河機場2021年完成貨郵吞吐量31.6萬噸,系首次突破30萬噸,相比2019年增長29.9%。
去年全年天河機場共完成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14.57萬噸,是2019年的一倍多。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量達5335萬票,是2019年全年的33倍多。
受全球疫情影響,國際海運“一柜難求”,部分進出口需求轉移至航空市場;湖北疫后發展態勢較好,電子產品、防疫物資、汽車零部件、服裝等出口需求較大。
2021年新增德里、孟買、河內、香港、墨西哥城、金奈等6條國際(地區)貨運航線,定班航線從2019年的2條增至16條,通達17個航點;口岸貨物種類不斷豐富,暢通東南亞國家水果、種苗、水生活體動物進港渠道;新增5條“國內轉國際”航線、新增武漢至西昌和南寧2個“冷線航班”。
在2022年,天河機場將在鞏固現有歐美、非洲、東南亞等國際(地區)貨運航線的基礎上,恢復日本航線。
2、武漢新港達到245萬標箱。
1月4日,武漢新港管理委員會對外發布,2021年,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43.62萬標箱,比2019年增長44%,比去年增長26.06%,增速創歷史新高。這標志著,武漢港集裝箱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出歷史性一大步,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穩居世界內河集裝箱港口“第一方陣”。
武漢港口集裝箱運輸起于1996年,當時僅1.63萬標箱,到2009年突破50萬標箱,足足花了14年時間。
2014年,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萬標箱。從2014年到2020年,武漢新港委用了7年時間,實現了翻番。
自2013年以來,武漢港集裝箱每年增長率都在10%以上,2018年至2020年分別是156.02萬標箱、169萬標箱、193.3萬標箱。
鐵路進港,功不可沒。
3、學河南科學院。
河南最近的創新驅動:
一是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科學院于2021年12月28日掛牌,與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融合建設,在2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規劃嵌入大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研究所、產業研究院等不同功能分區。既是主體,又是平臺,其鮮明特征是以體制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設立基礎學部、產業學部、未來學部,實行“大部制”+“以研究所辦院”“以實驗室辦院”“以產業研究院辦院”,拿出3000個事業編制在全球范圍內招引人才,形成集聚創新資源的強磁場。
二是重構重塑省實驗室體系。在高質量推進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黃河實驗室建設,加快創建國家實驗室或分支(基地)的同時,再布局一批省實驗室,推動在豫國家重點實驗室提質增量、省級重點實驗室結構優化。
三是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已設立首批10家省產業研究院、8家省中試基地,都是由主導產業、重點產業中的骨干企業、領軍企業、頭部企業牽頭負責。今年將推出第二批省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充分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
四是加快中原龍子湖“智慧島”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所有省轄市創設“智慧島”,構建一批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眾創空間,提供從原始創新到產業化的全流程服務,形成創新生態小氣候,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
五是系統推進全省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和專業設置優化調整,推動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雙航母”提質進位,集中優質資源重點支持7所高校11個學科,培育“雙一流”第二梯隊。依托現有理工科院校,籌建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大學、交通大學、工業軟件學院等,培育一批特色骨干學科(群),打造“學院、學科研究院、產業研究院”共同體。
六是實施一流人才生態建設、大規模常態化招才引智、高端人才培養引進、博士后“招引培育”雙增等專項行動,采取針對性邀約、量身定做等方式引進頂尖人才,推動博士后流動站、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數量大幅提升。
七是組織專業力量對河南創新生態進行全面評估、全面架構、全面打造,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完善提升,推動政、產、學、研、用主體貫通,人才、金融、土地、數據要素匯聚。
4、推廣湖北工業大學的經驗。
2020年10月作為湖北省“獨一家”,湖北工業大學入選國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開始了漢版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的試驗網頁鏈接靠著賦予成果完成人自行處置權和定價權,如今,在湖工大,大批紙上科技成果開始轉化,今年前10個月,學校專利轉化是前10年總和的2.5倍,出現千萬元產出項目。
湖工大對職務科技成果“統一賦權”,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與學校共同擁有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雙方均可單獨或聯合對成果進行處置。
固化收益分配比例,學校在成果轉化收益中,提取4%作為學校收益,其余96%全部歸成果完成人(團隊)或參與貢獻的其他各方。為了讓科技成果更加“接地氣”,湖工大設立了多個中間平臺。
除了釀酒中試基地,湖工大還建設了融雪化冰工程中試基地、固廢資源化利用中試基地、橡塑改性與加工中試基地、新能源電力系統安全裝備中試基地、食品釀造等省級或校級中試基地。
從2019年開始,湖工大就推進“百名博士進百鄉入百企”。目前,湖工大在各地校地協同共建有15家產業研究院、69家研發中心,同時在黃石、荊門、襄陽、漢陽等地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分中心,到地方、在企業兼職的老師達到300人以上。
比四川還要靈活。
5、宜昌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
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印發《“十四五”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實施方案》。
方案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經濟、高效、便捷、綠色、安全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東中西三條通路持續強化,通道、港口和物流樞紐運營更加高效,對沿線經濟和產業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增強的總體目標。
方案還提出,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銜接,發揮重慶物流與運營組織中心作用,緩解三峽樞紐過壩運輸壓力(宜昌要主動對接),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接,促進通道與西江水道聯動,支撐珠江至西江沿線臨港產業轉型升級,并加強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協同聯動、合作發展。
支持西部省份在北部灣建設“飛地園區”,參與向海經濟發展等。宜昌是機會。
關鍵是加快建成三峽大壩上游的秭歸港和“南岸翻壩鐵路”。
三峽大壩的白洋港已經建成。
2021年12月22日,宜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洋港工業園“三峽白洋港疏港鐵路”完成鐵軌安裝。鐵路直接進船邊。至此,上連三峽庫區茅坪港、太平溪港,下連長江中游的三峽白洋港水運、公路、鐵路聯運交通體系初步形成,大量的集裝箱和貨物在這里中轉。
6、縣域經濟的“培‘準’工程”。
縣域經濟重在市場主體。需要各級政府培育。
2020年7月24日,《浙江省小微企業培育庫管理暫行辦法》發布。
浙江省小微企業培育庫是推進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由政府部門、社會化服務機構、小微企業多方共同參與建設,通過遴選一批符合發展方向、具有發展潛力的小微企業入庫,開展省市縣三個層級梯度培育,動態掌握企業最新需求,運用標簽體系做精做細小微企業畫像,聚焦聚力開展資源鏈接和政策扶持,促進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設置縣級入庫標準,企業原則上須符合該標準方可進入培育庫:
(一)成立時間在一年以上;
(二)上一年度營業總收入在100萬元以上;
(三)上一年度納過稅。
第八條 在縣級標準基礎上,設置市級入庫標準:
(一)上一年度營業總收入在300萬元以上;
(二)上一年度納稅總額在1萬元以上。
第九條 在市級標準基礎上,設置省級入庫標準:
(一)上一年度營業總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
(二)上一年度納稅總額在20萬元以上;
(三)傳承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的小微企業,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型小微企業,規模以上工業、規模以上服務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小微企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畝均效益綜合評價A類小微企業優先進入省級培育庫。
7、宣傳“準沿江高鐵”,實現跨區合作。
安九高鐵已經通車,3個月時間,黃黃高鐵通車,武漢到上海3個小時左右。
鄭萬高鐵今年上半年通車,武漢-襄陽-萬州-重慶,也在3個小時左右。
湖北人的“準沿江高鐵”今年可以夢想成真。
8、武漢都市圈要實現整體高質量發展。
2020年武漢都市圈GDP超過了2.6357萬億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0%以上,比全省快2個百分點。但是,除了武漢,過2000億的只有孝感、黃石。
2020年,新鄭州都市圈(1+8)GDP:3.2819萬億。3-5000億城市三個,洛陽、許昌、新鄉。
2020年,長沙都市圈(1+2,長株潭+岳陽、衡陽)GDP:2.5099萬億。除了長沙,其他四市都是2-4000億。
在2020年1月12日舉行的湖南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會上,省政協委員吳金明代表省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作《打造長沙都市圈引領創新型省份建設》的發言。
他建議:確立“長沙都市圈”發展戰略。
在省“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長沙都市圈”發展戰略,在范圍上突破長株潭三市的行政區劃邊界,擴大到衡、岳、婁、益、常五個市的大部分地區。
這樣的話,長沙都市圈“1+2+5”,GDP總量則是3.238萬億元。排在第二。
武漢都市圈有點壓力。
建議:
——2022年省委省政府發布《武漢都市圈整體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學習南京都市圈,把廣水、京山、洪湖納入武漢都市圈。
今年國家批準的3個國家級都市圈(南京、福州、成都)。
南京都市圈是跨省的,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陽、金壇,包含3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和16個縣,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
截至2019年,常住人口3545.96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9997.5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