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有一家媒體采訪。主題是:湖北省“十四五”規劃來了。
《綱要》里有哪些干貨?
1、這份綱要里有哪些您特別關注的地方?
一是6萬億的目標。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原因,湖北的GDP只有4.3萬億,成為了“負增長”,跟2019年相比下降了5%,不過戰勝疫情湖北全面解封之后,湖北經濟迅速恢復。
去年4月國家出臺了“支持湖北發展一攬子政策”,在政策指引下一批央企在湖北擴大投資為湖北經濟復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今年國家繼續拿出政策支持湖北,并向全世界推介湖北,正是有國家做后盾,湖北省才有底氣今年制定了GDP增長10%以上的目標,十四五期間,只要湖北正常發展6萬億并不是什么難事。
二是突出在全國的科創地位。
集中力量和資源推進國家存儲器基地建設,加快實現技術趕超和規模提升,建成全國先進存儲“產業航母”。加快發展物聯網芯片、北斗芯片等,補齊封裝測試短板,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和發展生態,打造全球知名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
布局區塊鏈等前沿產業,推動區塊鏈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快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建設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塊鏈創新發展集聚區。構建湖北特色“智信、智管、智理”區塊鏈應用服務生態,打造運營集中化、操作規范化、管理可視化的區塊鏈能力平臺。實施智能化傳感器規模化部署工程。建設湖北區塊鏈服務網絡。
三是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
打造百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裝機千萬千瓦以上,風電、光伏發電成為新增電力裝機主體。積極推進地熱能、氫能等開發利用,做好以咸寧核電為重點的核電廠址保護。充分發揮火電基礎性保障支撐作用,有序推進負荷中心及浩吉鐵路沿線清潔高效電源建設。
2、綱要提出優化新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一主引領,提升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兩翼驅動,“襄十隨神”和“宜荊荊恩”城市群發展,全域協同發展。在全省城市定位和功能上,您做怎樣的解讀?
湖北縣域經濟要超常規發展。
縣域經濟強則省域經濟強,鄉鎮經濟強則縣域經濟強,縣域經濟是“動車組效應”。一個縣要有三個經濟中心。
3月6日,2021全國百強縣榜單正式出爐!
江蘇、浙江、山東分列前三位,區域分布方面,東部地區占比高達70%。
其中“蘇大強”以25個席位領跑!浙江省以18席位列第二,與上年持平;山東省以13席位列第三,“四普”之后連續三年數量下降;福建省以9席位列第四,入圍數量連續三年上升;湖北省與河南省并列第五位,上榜數量均為7個。
湖北的仙桃、清江、棗陽、大冶、漢川、宜都、天門,分布列46、55、75、79、80、81、89位。位置偏后。大部分在后50名。
《求是》2020年10月31日發表習近平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
“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城市之間既要加強互聯互通,也要有必要的生態和安全屏障。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個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四川首位度也很高。
近日,21數據新聞實驗室匯總整理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GDP。
發達地區、沿海正好相反。
結合湖北的情況,我們來聊一聊如何發展非省會城市。
一是我很早建議,在武漢獲得國務院不少于20項政策支持的情況下,湖北省政府要把省級政策資源向宜昌、襄陽傾斜,因為除了武漢之外,湖北的其他城市能夠得到國務院政策支持的相當有限。
可以說武漢政策多的用不完,其他城市則沒有政策,所以,省政府要多關注武漢之外的城市。
二是要發揮宜昌、襄陽的作用。借鑒河南洛陽、江西贛州等市市委書記由省委常委擔任的現實,我在15年前建議宜昌、襄陽市委書記由省委常委擔任。直到2012年才被當時的省委書記采納。
三是把“一主兩副”升格為三個城市圈。最大限度地發揮三個省委常委的作用。武漢城市圈1+8,是一個老城市圈了。宜昌城市圈由宜昌、荊州、恩施、神農架組成。襄陽城市圈由襄陽、荊門、十堰、隨州組成。不要再提“宜荊荊”。這樣的話,鄂西北、鄂西南、鄂東就形成一大兩小三個城市圈。同時,再加上三個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漢江經濟帶、清江經濟帶。
3、“創新”這個詞在這份綱要里頻頻提及,湖北要打創新牌,您給什么建議?
一是認清楚科創基礎。
科技重鎮、創新之城的武漢,匯聚了92所高校130萬在校大學生、73名兩院院士。這是武漢最為寶貴的資源,也是武漢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硬底氣。
二是大學要聚焦武漢。
過去有十多個大學的工程技術研究院。
今年2月,光谷、珞珈、江夏、洪山、江城、東湖、九峰山等7家湖北實驗室集中揭牌,東湖實驗室核心區9.7萬平方米研發大樓封頂。全市已建成各類科技創新平臺2014家,其中國家級138家、省級1082家、市級794家。
經濟學教授要優先研究武漢、湖北,才有資格研究全國、世界。
三是申請國家科創中心。
就現有的條件和基礎來看,武漢已經具備了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資格。我們的人才隊伍、科研機構、成果的水平都不差。雖然我們也有底氣,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下定決心,去一個個攻關,最終使武漢的科技創新能夠真正進入國家的第一方陣。
武漢提出:力爭到2025年,新引進50名左右戰略科技人才、1000名左右產業領軍人才,吸引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不少于150萬人。
四是用活創新機制。
武漢要打破過去的傳統機制體制,要建一個‘四不像’的科技創新機構,我覺得確實需要把不同部門、不同機構對科技優勢融合創新,這才能推動武漢市科技事業的發展。
四不像,既不像大學,又不像科研機構;既不像企業,又不像事業單位。以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究機構被稱為“四不像”研究機構,這些機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一端連接前瞻技術,一端連接應用市場,正在打通從技術到產業的通道。
20世紀80至90年代,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真正實現產業化的案例鳳毛麟角,高校院所和企業之間、科研成果和市場產品之間存在巨大斷層,亟須建立一座橋梁。
清華大學和深圳市率先打破體制機制束縛。雙方于1996年底簽署協議,成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戰略目標是服務于清華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于深圳的社會經濟發展。
五是從東湖走向梁子湖。
光谷科創大走廊提出很有價值,實際上是一個環梁子湖創新圈。
梁子湖湖岸線長636.5公里。湖面299.3平方千米(水面為42萬畝(東湖33平方公里),其中江夏區占三分之二,鄂州、咸寧占其它部分,流域面積3260平方公里。
要把光谷的激勵政策推廣到其他四個城市。
4、綱要提到打造數字經濟新高地,將武漢建成全國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您怎樣看待目前湖北數字經濟的發展現狀?有哪些新亮點?
當前,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數字經濟領域,也在快速發展。武漢數字經濟去年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40%左右,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增加值增速超出GDP增速8個百分點。
建成全國數字經濟一線城市,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上的重要節點。這是《武漢市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實施方案》定下的目標。
實現這一目標,武漢有底氣。2019年8月,首批5G基站在當地投入使用,目前武漢已累計建成超過2.5萬個5G基站,實現三環內連續高質量覆蓋和遠城區重點覆蓋。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頂級節點注冊量不斷增長,天基物聯網項目已啟動組網,衛星測運控中心正式建成。
除了強大的數字經濟基礎,武漢也有明確的規劃圖:聚焦“兩化三融合”,即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進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的數字化融合。
比如,“十三五”時期,東風公司一直致力于自主掌控自動駕駛關鍵技術。目前,我們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搭載了‘5G+北斗’定位、動態規劃決策、‘人車路網云’協同技術,可實現車輛云端監控、遠程訂單下發、人車交互等功能。
基于強大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武漢也在“光芯屏端網”等優勢領域持續發力,一批數字經濟領域國家級創新成果正在涌現:800G超高速硅光芯片等關鍵共性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款128層QLC閃存芯片問世、國內首條柔性折疊顯示屏生產線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