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20日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作出動員和部署,為全黨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前行方向。廣大黨員、干部表示,要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話鏗鏘有力。
深刻闡述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要求全黨同志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這是今年黨史學習活動的四大目標。
學習歷史,意義重大。培根說:讀史使人明志。確實如此,財政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一個人應該如何為社會服務,才能夠對得起歷史,成為歷史發展的正能量。
中國的思想史就是一部以“節用愛民”為主題的歷史長河。其中,孔子、孟子、傅子的“三政”對我的“為官之道”影響巨大。也是我提公車改革的重大動力。
關于政在節財。《孔子家語?辯政第十四》記載:“子貢問于孔子曰:昔者齊君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節財。魯君問政于夫子,子曰:政在諭臣。葉公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悅近而來遠。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之不同然,政在異端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齊君為國,奢乎臺榭,淫于苑囿,五官伎樂,不解于時。一旦而賜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財……。察此三者,政之所欲,豈同乎哉?”
意思是說:子貢問孔子說:從前齊景公請教您如何才能使政治清明,先生說:政治清明在于節省財用。魯哀公請教您如何使政治清明,您說:政治清明在于教育臣下。楚大夫葉公請教您如何使政治清明,先生說:政治清明在于使近者高興,遠者來歸。三個人問的是同一個問題,而您的回答卻不同,難道是有不同的解釋嗎?
孔子回答說:因為各人有不同的情況啊。齊景公治理國家,亭臺樓閣建筑得太奢侈了。打獵時所圈的土地太大,聲色之好,沒有一刻停止過。一個早上就賞賜了三個能夠提供一千輛戰車的采邑,所以我說:處理政務在于節省財用……仔細考察這三個方面的問題,難道政務上所要解決的困難,可以用同一個方法嗎?
關于政在得民。《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意思是說: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愛。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財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孟子在這里強調,民心比民財更為重要,因此,“得民”可以演繹為“為民”。有一條“儒家定律”很重要,即《大學》中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孟子是主張得民財要適可而止,得民心則是多多益善。
關于政在去私。西晉的傅玄在《傅子》中說:“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
意思是說:主持政務關鍵在于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
為政之道,應該節民財、得民心、去私心,對于一個個具體的官員來說,就是節約公物的事多多去做,不取不義之財,官官如此,政府也就是應該能夠得民心的政府。
這個“三政”,就是我提公車改革的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