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印發《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5年)》。根據規劃,到2025年,光谷科創大走廊的R&D經費內部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3%,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30%。
光谷科創大走廊上現有武漢東湖高新區、黃石大冶湖高新區、黃岡高新區、咸寧高新區等4家國家高新區,以及葛店經開區、黃石經開區2家國家級經開區,集聚了近百所高校、73名“兩院”院士,已初步形成“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全鏈條創新體系。
2019年,光谷科創大走廊內專利申請量超過6萬件,占湖北全省40%以上;PCT專利申請超過1700件,占全省90%以上。2020年,光谷科創大走廊內科技型企業超過10萬家,高新技術企業5000家以上,“獨角獸企業”6家。
光谷科創大走廊要實現“一核一軸三帶多組團”的空間布局。
2月23日上午,黃岡市臨空經濟區正式掛牌。
黃岡臨空區脫胎于城東新區。黃岡城東新區建設起步于2012年,10年累計投入項目資金160億元,實施億元以上項目51個。
2020年7月,《黃岡臨空經濟區總體方案》獲省政府批復同意。黃岡市臨空經濟區規劃面積75平方公里,分為起步區、先導區和發展區,梯次開發。其中,起步區用地7.1平方公里,由黃岡市與中國鐵建合作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103.53億元。
光谷科創大走廊要發揮五市比較優勢,打造光電子信息產業、大健康產業、智能產業等三條創新產業帶。規劃強調,大走廊內要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推進產業跨城市轉移。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在發揮武漢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引領作用的同時,要輻射帶動葛店經開區、黃石經開區、黃岡科技園、咸寧高新區等園區,布局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等產業上下游配套項目,發展智能終端、電子元器件、物聯網等領域。
這一概念引起省外媒體的關注。回復了一些采訪。
我認為,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成果如何就是要看“武鄂黃黃咸”同城化發展程度如何,可以學習借鑒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創新做法。
光谷科創大走廊不涉及跨省合作,打破行政邊界的難度更小,因此要認真研究幾地的各自優勢、取長補短,梳理哪些產業是在科創大走廊內可以解決供求的,把優勢和總量做大,避免同質化競爭和光谷虹吸效應。
G60的幾個關鍵點,湖北馬上也要做的。
2016年5月24日,松江提出沿G60(滬昆)高速公路40公里松江段兩側布局“一廊九區”的G60科創走廊。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速與深化,G60科創走廊發展為覆蓋松江、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九城市的總體空間布局。
2020年10月,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同意,科技部會同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
《方案》提出了“強化區域聯動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強區域協同創新,共同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聚焦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產城融合宜居典范”“著眼深化改革和優化服務,共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四項重點任務。針對四項重點任務,《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等18項重點舉措。
松江區作為G60科創走廊的策源地,將深化長三角G60科創走廊13個產業(園區)聯盟和11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合作,聚焦“從0到1”“從1到100”“從100到100萬”創新鏈條的三個階段,推動原始創新、科技轉化、技術產業化,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精準制度創新和有效制度供給深化跨區域合作機制,讓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活力競相迸發。
2020年11月,上海西部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五區簽署《推進上海西部五區科技和產業協同發展實現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動發展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上海相當于手掌心,而五區則是五根手指,作為戰略節點。掌心通過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帶動手指發揮輻射作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020年12月27日舉行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推進大會上,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就“十四五”期間,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如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方案落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走廊。
值得注意的是,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組長、科技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萌。光谷大走廊領導小組誰來當組長,不言而喻。
G60科創走廊從上海松江區的1.0版本,到滬嘉杭聯動的2.0版本,再到滬蘇浙皖九地區的3.0版本。
五年來,九城市發揮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要素自由流動、跨區域合作的平臺作用,區域創新共同體雛形初現,發展重要動力源作用顯現。數據顯示,九城市財政收入從3.0版G60科創走廊建設以來占全國1/15上升到占全國1/12;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1萬多家,占全國近1/10;科創板上市企業47家,占全國超1/5。
建議光谷大走廊五市,也進行此類數據的對比分析。
最關鍵的是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掛牌于2018年7月。位于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工作。有來自于9個地市、不同部門的28名年輕干部。28人中,松江派出12人,其他八城市各派2人。這28人統一的新身份是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工作人員。聯席辦主任、松江區副區長高奕奕。
9地市挑選“呈送”的精兵強將,都是原單位的業務骨干,大部分是后備干部,涵蓋發改、經信等多個部門,平均年齡36歲。其中,博士學歷1人,碩士學歷7人,不少畢業于北大、清華、中科大等高校,7人系處級干部。打破行政級別、行政區化設置,被分為綜合、產業、科創、商務、宣傳5個小組,面對面辦公。推動協調落實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確定的重大事項,給9個地市搭建共同的平臺,推動區域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布局一體化發展。
比如,聯席辦梳理發現,以前,產業集群跨省市發展、企業跨省市投資審批辦理,常常面臨辦手續需要異地跑多次等“中梗阻”問題。
“一網通辦”,被聯席辦列為當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和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比如,上海松江的企業要到安徽宣城投資,過去得去宣城辦工商執照,今后,通過G60“一網通辦”平臺,可在網上辦理;如果有些資料需要原件,也不用去宣城,在松江行政辦事大廳就可以辦成。
最務實的是,G60成立了許多產業聯盟。2019年5月15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在松江成立。這是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繼新材料、機器人、智能駕駛、新能源、新能源和網聯汽車后成立的第六個產業聯盟。
該聯盟由人工智能、機器人、汽車、裝備、電子等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組成。旨在搭建G60科創走廊人工智能產業的合作與促進平臺,聚集行業中堅力量及相關機構用戶單位等,促進行業內部及行業與用戶間的對話與協作,加快G60科創走廊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建設,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應用創新和產業化。
這對企業的幫助是最大的。
榜樣就在東面,湖北跟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