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提出了著力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
一主,就是武漢城市圈,大家都比較熟悉了。
從“一主兩副”到“一主兩翼”,“兩副”是點,“兩翼”是扇面;“兩副”著眼穩定性,“兩翼”著眼協調性。
“宜荊荊恩”城市群與“襄十隨神”城市群,一南一北,構成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南北列陣,形成“由點及面、連線成片、兩翼齊飛”的格局。
武漢城市圈提得比較早。
2002年6月10日,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在《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加快湖北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在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武漢作為全國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武漢市要著眼于提高綜合競爭力,構筑在國際競爭中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形成武漢經濟圈,更好地發揮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
相比而言,襄陽、宜昌城市群還沒有經驗。可以向洛陽都市圈學習。
12月22日,《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年)》出臺。
一是洛陽都市圈行政轄區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
包括洛陽和濟源全域,焦作的孟州市,平頂山的汝州市和魯山縣,三門峽的義馬市、澠池縣和盧氏縣,行政轄區總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其中生態涵養區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
二是“三區一中心一樞紐”的戰略定位。
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全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引領區、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核心區、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國際人文交往中心。
三是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分兩個階段提出發展目標,到2025年,奠定現代化都市圈發展框架,基本確立一體化發展空間格局、支撐體系和保障政策;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四是構建“一核一帶,三軸三圈”的發展格局。
“一核”即洛陽中心城區;
“一帶”即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帶;
“三軸”即洛澠三科創文旅發展軸、洛濟焦綠色轉型發展軸和洛汝平開放合作發展軸。
“三圈”即區域極核圈、產業緊密圈和“一河兩山”生態圈(黃河、伏牛山、太行-王屋山)。
五是構建“一帶兩區兩環多廊道”的生態格局。
“一帶”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帶;
“兩區”即南部伏牛山生態涵養區和北部太行-王屋山生態涵養區;
“兩環”即都市圈極核郊野游憩環和都市圈外圍生態環;
“多廊道”即依托區域主要交通軸帶和重要水系,建設城市與組團間的綠色廊道。
六是完善都市圈建設支撐體系和保障機制。
明確打造開放引領的國際化平臺、創新協同的現代產業體系、魅力彰顯的文旅融合發展格局、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互聯互通的交通體系、共建共享的基礎設施、共利共惠的公共服務設施等7個方面重點任務,以及都市圈內部協同、外部聯動、組織實施等3個方面體制機制創新。
下一步,實施具有帶動性、突破性、抓手性的七大行動。
1.實施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提質行動。
2.實施交通先導行動。
3.實施國際人文交往中心提升行動。
4.實施產業創新升級行動。
5.實施生態修復和魅力塑造行動。
6.實施文化繁榮興盛行動。
7.實施合作示范行動。
這些都很務實。值得襄陽城市群、宜昌城市群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