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在長沙最為繁華的黃興南路步行街上,蓋起的一座辣條博物館走紅網絡。
首先展示的便是辣條的起源——1998年由湖南平江人發明;接下來是由平江人在全國創立的一些知名辣條企業以及辣條580億元的產業布局和20余萬就業人數;再往里走,便能看到辣條生產的主要原料——面粉、食用油和泡辣椒花椒油,還有辣條制藥級生產車間的無死角實時監控畫面。
辣條博物館,主要是展示平江辣條產業的基本情況,讓消費者能夠近距離地了解到辣條生產加工的過程、工藝以及檢測設備和技術手段。
辣條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都是廚房調味料,其生產完成后還要經過衛生、口感、軟硬度等系列檢測之后,才能上市。
把辣條生產線從工廠搬到臺前來展示,就是想為辣條正名。辣條并非是垃圾食品,辣條是安全的、健康的。
說實話,我沒有吃過辣條。沒有想到辣條的規模這么大。
這個博物館如果放在平江,那么觀眾一定不多。放在長沙是一個絕妙的想法。長沙畢竟是美食之都。
那么,武漢有沒有熱干面、湯包博物館呢?在戶部巷、中華路,可以建一座武漢美食博物館。
8月19日,位于武漢東湖高新區的國內首家以建筑科技為主題的展館——中國建筑科技館開館。
中國建筑科技館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并運營,按照國家一級博物館、5A級景區標準建設,建筑面積1.9萬平方米,由中國臺灣著名建筑師李祖原先生主持設計,旨在傳承中國建筑文化、促進建筑科技發展,打造中國建筑文博、展覽、科普領域影響力最大的文化傳播平臺,成為中國建筑科技和建筑文化的形象展示窗口。
該館經過6年精心建造,是首家以中國建筑和建筑科技為主題的展館,填補了中國建筑科技博物館的空白,設置了古代、荊楚、現代及未來四大展廳,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今建筑科技發展歷程,對傳承中國建筑文化、促進建筑科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這對普及建筑科技知識有重要的意義。
前一段時間,大家建議在十堰建三線建設博物館。
其實把三線建設博物館放在武漢,可能更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小三線建設的歷史情況。
一座城市,博物館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