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間,就是要充分考慮武漢的五大優勢,成為中西部的龍頭城市。
一是區位優勢。
武漢位于中國中心,這是任何時代都無法改變的。尤其是在高鐵時代。4個小時左右到重點城市。以武漢為圓心,一千公里為半徑,可以覆蓋90%的城市。
武漢東的順豐機場,亞洲最大、世界第四,是一個重大機遇,除了國內電商、跨境電商,要注意精細制造業(手機)、定制產業、維修業、檢測業、醫療保險業的發展。
因此,光谷東的規劃要全面與機場對接,或者在機場租一塊飛地。
二是科教優勢。
武漢是科教大市,擁有兩院院士71名,在全國城市排名居前。在漢院士中,既有中科院、武大、華科等一流高校院所的資深科學家,也有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等大型企業的頂尖技術專家。120萬的大學生,近90所高校。中科院武漢分院。
最近兩個例子。
9月19日,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文班克斯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最新數據和研究成果顯示,武漢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升至第13位,北京、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圣何塞地區和上海分列第1至5位。自然指數顯示,中國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躋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別是南京(第8)、武漢(第13)、廣州(第15)與合肥(第20)。與2018年該榜單相較,武漢仍居全國第四,位次提升6位。
9月4日,中國高校(華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在長江新區正式掛牌。分別為華東中心、華中中心、華南中心以及廈門中心,分別位于滁州、武漢、惠州及廈門。
在長江新城規劃大學產業園,引入全國高校資源,創建孵化器平臺。
將致力于加快全國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在長江新區規模化高效轉化、落地;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高效融合,提升地方產業核心競爭力;為助推長江新區打造“科教新基地、科技成果轉化新基地”提供強力科技和人才支撐。
爭取上升為中部科技創新港。西部科技創新港在西安。
三是產業優勢。
武漢的功能定位,最早是軍事要塞。
商代的盤龍城,三國的蛇山軍事要塞,岳飛抗金的基地,都是中部城市。岳飛駐屯武漢7年。
中國四大岳飛廟,分別位于武昌、湯陰、朱仙鎮和杭州。如今只有武昌的岳廟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
包括武昌的糧道街馬蹄營、岳家嘴、忠孝門,漢陽的冰糖角、郭茨口、墨水湖、馬滄湖、翠微路、報國巷、催子灣等地,根據歷史地理的相關史籍推斷,它們和岳飛關聯具有一定可信度,代表了歷代百姓對岳飛的紀念和崇敬之情。
馬蹄營據傳是岳家軍馬隊的主要駐扎地。武昌沙湖東邊的岳家嘴則是岳家軍水軍屯駐的基地,在地名上,“嘴有‘突出的陸地’的意思,岳家嘴有可能是岳家軍的軍船碼頭。
元代開始,武昌成為政治中心。湖廣行省管理機構的所在地。兩廣兩湖。
漢陽屬于河南江北行省。
明清之際成為商業重鎮,1861年漢口開埠之后,外貿僅次于上海。
在張之洞努力之下,武漢成為鋼鐵城市,產量占全國94%。
計劃經濟時期,武漢鋼鐵廠兩度成為最大的鋼鐵廠。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汽車之都與光電子制度。
最近成為芯片之都。
四是文化優勢。
京楚同源,商業帶動戲曲文化的發展,戲曲大碼頭。
2017年以來,強調三鄉工程,武漢的郊區出現大批特色小鎮。
我們取得了武漢保衛戰的偉大勝利,武漢是偉大抗疫精神的發源地,抗疫文化會流傳千古。
五是生態優勢
武漢25%是水面,南京11%。
武漢166個湖招商引資。東莞松山湖的華為基地成為創新基地。
關鍵是,湖湖連通。
大武昌、大漢陽、東西湖的五湖聯通、六湖聯通,非常期待。
總之,希望武漢在十四五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方面有大的動作,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