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我國最近五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國內大循環的提出,是根據國內外的最新變化做出的戰略調整。
2016年1月26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8年7月6日,中美貿易戰開打。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六?!?,保居民就業、?;久裆?、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在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反映了中央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的認識不斷深化。疫情暴發初期,我們被迫停工停產,大多數產業鏈基本停擺,外貿企業有訂單但發不了貨,全球供應鏈出現斷供,為此,中央提出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隨后,我國疫情得到控制,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逐步恢復,但大量外貿訂單卻因海外疫情蔓延被取消或推遲,外貿企業有貨但沒訂單,外貿供應鏈再次斷裂。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城鄉居民購買力不強的問題。購買力不強,國內大循環就難以循環起來。
中國是世界工廠,一旦出口受阻,產品就會積壓。但是,一部分城鄉居民卻因為收入不高而影響生活水平的提高。
“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近期引起熱議,國家統計局解釋,“6億人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元”可以從全國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數據得到印證。
按照住戶收支調查,全國家庭戶樣本可以分為五個等份,分別是低收入組、中間偏下收入組、中間收入組、中間偏上收入組、高收入組,每等份各占20%。其中,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數占全部戶數比重為40%。
根據2019年相關數據,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40%家庭戶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630元,中間偏下收入組戶月人均收入1300元。
這反映了黨的十九大所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結合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我國應強化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提高收入,實施“基本收入計劃”。
一是千方百計地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提高低保標準。建議建立“基本收入計劃”,即低保標準=上年月人均消費支出÷2,比如,武漢2019年月人均消費支出為2400元,低保標準則為1200元,而2020年4月武漢市城市低保標準僅為830元,農村低保標準僅為680元。提高標準,則可以提高收入,就可以擴大消費品的銷售規模。
二是進一步降低低保門檻,擴大低保覆蓋面,起到養老的作用。特別是在農村,農民基本上沒有養老金,一個月100多元的養老金“基本沒有”。建議對60歲以上的生活沒有保障的農民,納入低保。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也是間接地幫助本國制造業的發展。僅靠消費券是不夠的。擴大低保規模、提高低保標準,是中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三是不斷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國內大循環要以產品的高質量為基礎。即使收入提高、價格降低,但是質量下降,也會在實質上降低國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是提高中國經濟在全球影響力的關鍵。
第二,恢復五一黃金周,增加避暑黃金周,擴大假日經濟。
在正常情況下,黃金周一天的旅游收入在1000億左右。現在只有春節、國慶節兩個黃金周。建議再增加兩個,做到“季季都有黃金周”。避暑黃金周放在8月中旬的五天,老百姓就可以實現“5+4”的避暑計劃。既拉動消費,又有利于身體健康。
2018年10月,專家建議完善休假結構,有的專家認為應該由民眾的固定休假天數中自己選擇休假的時間。還有的專家認為應該恢復原來的五一黃金周,并且在8月份的時候在增設一個“避暑黃金周”,這樣就可以滿足人們的休假需求了,而且就是因為現在的假期沒有滿足人民的需求,才會導致在國慶和春節時期,景區爆滿的情況。
所以專家建議在每一個季度都設置黃金周,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就可以增設兩個黃金周,只需要增加五個休假日,其中有2天的時間放在原有的休假基礎的五一期間上,另外三天放在八月一連休周末,這樣就可以讓每個季度都可以有黃金周了。對于專家的建議,很多網友都說這個專家是他們見過最靠譜的專家。
第三,鼓勵“私款旅游”。
目前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財物報銷制度非常嚴格,這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出差+請假旅游”結合起來,就可以拉動當地的旅游消費支出。比如,筆者周五在成都開會,財務報銷的規定是周四至周六三天的費用。但是,如果筆者周日晚上回來,周六晚上、周日一天的費用自己出,不就可以既不多花公家一分錢,又擴大成都的旅游嗎?如果有五天的帶薪休假,就可以在四川呆上8天。
第四,以改革思維加裝電梯。
現在,由于一樓住戶的反對,舊樓加裝電梯成為天下第一難事(過去是計劃生育)?,F在全國有三大模式:
(1)廣州的成片模式,一個小區一起裝,可以降低成本、減少阻力。
(2)上海“6+1”模式,6層老樓,可以加一層的話,讓一樓搬到7樓,1樓的維修之后出售,獲得加裝電梯與加層的費用。
(3)北京舊樓重建模式。舊樓沒有維修或者加裝電梯的價值,可以重建,適當擴大廚房、陽臺、房間面積,并順理成章地加裝電梯。
2020年7月1日,北京發布《關于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明確改造范圍。根據意見,此次改建房屋,主要是針對居住條件不好,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主要包括:(1)建筑結構差、年久失修、基礎設施損壞缺失、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房屋;(2)以不成套公有住房為主的簡易住宅樓;(3)經房屋安全專業檢測單位鑒定沒有加固價值或加固方式嚴重影響居住安全及生活品質的危舊樓房。
第二,廣泛征詢居民意見。根據北京市所發布的意見,我們可知此次的危舊樓房改建,不是由政府直接決定,而是需要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其中,改建需經三分之二以上戶數和90%居民的雙重同意。
第三,共擔成本,多渠道籌資。本次危舊樓房改建的費用,由政府、產權單位、居民、社會機構等多主體籌集。具體方式:(1)將改建項目納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范圍,費用走政府補助;(2)想獲得改建后房屋產權的公租房承租人,需要出資一部分;(3)由產權單位出資改建。無論是那種方式的籌資改建,費用都不會太低。但是對于居民來說,所需要付出的費用肯定比在市場上購買同地段同類型房屋的價格低。
第四,可自愿選擇原址回遷或外遷。這次的危舊樓房改建,居民可自愿選擇原址回遷或外遷。當然,這個原址回遷與通常意義上的原址回遷會有所不同,回遷房產權會按照“經濟適用房產權管理”,就是之前的商品房,會變成經適房。當然,如果居民選擇外遷,符合條件的可以購買共有產權住房或者承租公租房。
舊房重建,加裝電梯問題迎刃而解。
由上可知,只要敢于改革,國內大循環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這是中國國力增強的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