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建筑機器人
“加快研發應用智能建造機器人,像生產汽車一樣準確地建房子,不僅可以讓建筑工地實現零傷亡、高標準、好效益,而且能從根本上解決房子的安全和質量問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大量成本。”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今年帶來的提案中重點關注建筑機器人。與此同時,作為一家龍頭房企,碧桂園已經率先用“建筑機器人+裝配式建造”的模式探索生產方式變革,加速推動傳統建筑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已投入近百億元,組建了3400多人的研發團隊,在研建筑機器人54款,有37多款機器人投放工地測試應用,填補了行業空白。此外,佛山順德機器人谷建設的科技研發和產業化基地將在今年全面建成。截至5月中旬,博智林機器人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2186項,已經獲得授權419項,在關鍵領域擁有了一批自主核心技術。
比如,已經研發出了一種“預制內墻板搬運機器人”,可以一次性搬運4塊、每塊重約180斤的內墻板,而且做到了安全平穩、高效、節省勞動力。
還有室內噴涂機器人、樓層清潔機器人,以及外墻噴涂機器人。
尤其是外墻噴涂機器人,替代了之前一直由“蜘蛛人”從事的高空作業,在實現了工效比人工高出4-6倍的情況下,安全性大幅提升。
2、挑茶機器人
一年前,一條消息引人注目。
IBM將為小罐茶定制的AI自動除雜生產線,可以提供最先進的認知視覺檢測(Cognitive Of Visual Inspection Analytics)識別茶葉中的各類雜質,同時自動化地完成從上茶、輸送、拍照、分析、挑揀、復檢、收集等茶葉除雜的各個程序,從而實現小罐茶加工生產線的自動化與智能化。
人工分揀和除雜是茶葉處理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環節之一。
茶葉處理一般包括鮮葉處理、殺青做形、理條、烘焙和揀剔工藝。鮮葉處理工藝時要根據茶葉大小分揀茶葉實現茶葉分等級,便于后期處理工藝順利進行。揀剔則是去掉茶葉中的老梗、黃葉,甚至一些非茶類物質,確保茶葉潔凈度。
現實的情況是,從事茶葉分揀和揀剔的人越來越少,加之工人勞動強度高,導致人工成本不斷攀升。拿小罐茶來說,目前每斤茶投入的人工挑揀成本在100-200元之間。
引入挑茶機器人(智能除雜生產線),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篩揀除雜工作,按目前樣機的設計產能及效果看,單臺設備投入生產后每年至少節省300萬以上(估算)的人工挑揀費用。
當然還有智能采茶機器人。
3、挑香菇機器人
香菇行業是一個人力密集、資金密集的行業。從2017年開始隨州裕國股份將先進的人工智能分揀系統引入傳統的香菇行業,配合研發并啟用了國內首條食品級智能無序分揀流水線。通過“深度學習”技術,能區分白花菇、茶花菇、板菇等不同種類的香菇,同時挑出其中的殘次品、異形菇等。
自動推板將香菇推送到智能分揀機入口,分揀生產線的“眼”——攝像頭迅速捕捉香菇的大小、形狀、花紋,分揀生產線的“腦”——智能系統快速作出判斷,自動吹風到相應軌道,茶花菇、白花菇、異形菇……分別轉進“自家門”。
有8條機械軌道分別輸送不同品類的香菇,盡管用肉眼仔細甄辨,感覺每個軌道里的香菇都大同小異,差別不大。而神奇的機器,不僅能精準挑選,還能識別香菇里面是否含有雜質。人眼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它都能火眼金睛看到。
人工分揀速度慢,分揀一個香菇大約需要5秒。不僅如此,由于長期低頭工作,工人容易產生疲勞,分揀質量也難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