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設立“全民防疫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建議設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識和生態安全意識。
提出類似建議的還有從武漢逆行歸來的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他建議將武漢封城的 1 月 23 日,設為“國家公共衛生日(National Public Health Day)”,銘記歷史,并時刻提醒民眾保持健康意識。
疫情發生以來,陳靜瑜團隊在無錫、武漢兩地共完成了四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肺移植手術,其中還包括一位全球最高齡的新冠肺炎晚期肺纖維化病人的雙肺移植手術。
他說,這個日子非常有紀念意義。1 月 23 日是這場戰疫的一個轉折點,對上千萬人口的城市采取這一措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決定。這一行動不僅迅速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中國的蔓延,也大大降低了病例輸出到其他地區和國家的風險,為全球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體現了中國政府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政府,以及對中國和世界人民健康的責任和擔當。
2、農民退休,中國消費才能夠上去
王學坤委員還建議,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志,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亞忠再次聚焦“三農”,他表示,農民作為第一產業的從事者,和其他行業類比,也宜有退休或轉業。
建議在河南率先實行農民退休轉業補貼試點,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農民退休轉業補貼的發放必須基于合理明確的標準。張亞忠說,理論與實踐都期待著國家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與實施,對全面推行農業生態補償機制進行探索,可以農業生態補償為切入點,名正言順地支付農民退休轉業補貼。
中國的消費成為經濟增長最大的拉動力,不過還有空間。那就是農村。而且越是低收入者,越有上升空間。
在疫情期間,湖北一位女大學生宅在家里。發現家里的用品破破爛爛,就通過網購換掉。
3、民營企業也可以搞衛星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衛星互聯網領域需要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規劃和牽引,建議將衛星互聯網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納入我國“十四五”發展規劃;同時,他建議進一步放開對民營企業應用商業衛星開展商業服務的行業準入限制,設立大規模重點扶持民營商業航天的國家發展基金,支持和鼓勵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2018年5月17日,在中國西北某發射基地,白色煙霧從發射臺騰起,一聲巨響,中國首枚民營自研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號首飛沖天。有國外媒體表示,這次發射是中國太空探索計劃最新的里程碑。
零壹空間未來發展目標是立志2050年成為世界一流的商業航天集團。對比未來規劃,公司目前還處于技術積累和成熟技術成果轉化的階段,這個階段有兩件事要做:一是把運載火箭打成,二是以客戶為中心,持續研發投入。
航天產業其實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入口做得好,后面的客戶都會陸續來重慶布局。
4、住房公積金可以買車嗎?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建議階段性放寬職工住房公積金提取限制促進消費。
陳虹認為,近年來,公積金繳存余額逐年上升,部分余額成為“沉睡”資金;公積金的提取限制有所放寬,但公積金作為職工重要的收入組成部分,可支配性非常有限,制約了部分消費潛能。
陳虹建議,階段性放寬公積金可提取的用途范圍,在原有的購房、租房用途基礎上,將其他家庭重大開支納入可提取范圍,如購買汽車、房屋室內裝修、購買大型家電等;允許以家庭為單位因同一用途提取公積金,鼓勵各地優化公積金的申請、審批和提取流程,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推廣線上辦理。陳虹代表建議,2020年6月至12月為該方案試行階段,后續可視情況進行調整。
隨著近年來私家車的普及,汽車保有量增加帶來的道路擁堵和城市的交通管理持續優化,成為一對長期相伴而生的主題。從當前科技進展和國外先導國家經驗來看,充分利用國內大數據、云計算以及5G技術,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會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配合市場化調節手段,實現從車輛擁有管理到使用管理,逐步開放城市限購限行。
陳虹還建議,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對城市停車進行動態疏導和定價調節管理,例如加大各類停車場的智能化改造,實現實時信息更新;同時通過增加小區立體停車庫改造及構建共享平臺,來化解停車難的問題。
5、武漢的工研院長大了
2012年起,武漢相繼注冊成立10多家工研院,這些集技術研發、產業孵化、企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機構,被戲稱為“四不像”,如今已成長為武漢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位于中國光谷的眾多企業調轉方向,火力全開生產智能防疫產品,走俏國內外市場。
而在數年前,生產這些產品的華引芯、飛流智航、北斗宇程、小驢機器人等企業還是襁褓中的孩子,尚不能蹣跚學步,如今都能振翅高飛,都源于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孵化。日前,東湖高新區對外發布首批科技企業抗擊疫情創新案例與技術產品清單,該院4家培育企業產品成功入選。
作為光谷第一批建設的工研院——武漢光電工研院孵化了尚賽光電等一批科技企業,誕生了700多項知識產權、近400項專利,共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37項,成果轉化金額超過3億元。光電工研院的專利數量、科技成果轉化數量、產業化效益增長率超過20%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目前次第進入新階段,拓展出新空間。
工研院被稱為“四不像”,不像大學、不像研究所、不像企業、不像事業單位,但卻能孵化出一條條產業鏈。從2013年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起,位于光谷的9家工研院不斷壯大,從實驗室到生產線,次第進入新階段,拓展新空間,目前累計孵化企業194家,創新團隊328個,轉化科技成果333項,組建公共研發服務平臺46個。
6、區塊鏈新聞來了
5月20日,由中國12家省級主流新媒體作為首批成員單位組建的全國首個區塊鏈新聞編輯部正式在云端成立。
區塊鏈新聞編輯部將充分發揮“區塊鏈”共享、共融、共贏的技術運營精神,秉持“策劃眾籌”、“傳播去核”的運行理念,即在具體操作時,所有成員單位抱團聯合策劃,通過云連線的方式召開云端策劃會,成員單位代表每天進行頭腦風暴,一起想點子、做產品、做宣推。誰提出點子,誰就任項目組長,誰就是傳播的主導者,每一家媒體都平均享有爆款新聞的開鎖值班鑰匙。持有“值班鑰匙”以外的一切其他成員單位按照共同約定,竭盡全力為項目主導者提供最大資源,為新聞傳播提供最大舞臺。
7、在抗疫、大學之后招商引資也對口援助
5月30日,“全國工商聯攜手知名民企助力疫后重振脫貧攻堅湖北行”活動將在線上開啟。
本次活動由全國工商聯、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國光彩會聯合主辦,采取“網上行+實地行”“省上行+市州行”“主題行+專題行”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將從5月30日開始,持續至6月下旬,分為“民企網上湖北行”、在湖北實地召開“知名民企湖北行”收官總結會議兩個階段。
各省級工商聯、1000家以上民營企業(全國工商聯執常委企業、民營企業500強為主)、全國工商聯直屬商會線上參加。
承擔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的8家省級工商聯、10家民營企業及在線參與愛心認籌的企業作為重點進行視頻連線。
屆時,幫扶雙方將形成結對關系,從就業扶貧、消費扶貧、公益扶貧、產業扶貧、招商引資五個方面進行定點幫扶。
確定的結對關系為:北京市對口支援十堰市;天津市對口支援孝感市;江蘇省對口支援隨州市;浙江省、上海市對口支援恩施州;山東省對口支援黃岡市;廣東省、福建省對口支援荊州市。
這就是硬核幫助湖北。
一開始是醫療隊幫助各地級市,后來是大學對口幫助,現在又有課招商引資。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