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時報 2020-02-12 13:55:59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成都報道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依然兇猛。據湖北省衛健委2月12日的消息,截止2020年2月11日0時-24時,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638例,武漢1104例;截至2020年2月11日24時,湖北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33366例,武漢19558例。
那么,封城前后,武漢人民的真實生活是什么樣?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導、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是一位定居武漢40年的市民,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他外出過春節的計劃,成為呆在武漢重疫區900萬人分之一。期間,他拿起筆不間斷記錄下親身經歷的、觀察到的武漢疫情,還專門外出到大街上、到超市去采集有關疫情的真實信息。他向本報記者講述了武漢封城這些天當地人們的真實生活。
從無畏、恐慌到接受
在我看來,1月20日之前武漢人的心態就是處于“幼兒期”。在新冠肺炎“不會人傳人”的判斷影響下,武漢人過著很安逸的日子。
1月20日晚間,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新冠肺炎肯定存在人傳人,武漢有14名醫護人員感染了這一病毒。他叮囑,如無必要,近期不要去武漢。
這才引起武漢人民的重視。于是,一些人開始陸續離開武漢。
武漢市政府1月22日晚發布通告,決定在公共場所實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要求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崗期間應當佩戴口罩。這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我自己是在1月21日開始戴口罩的,只是中午在外散步時才戴口罩,在辦公室沒有戴。那時,覺得路人戴口罩就有點怪怪的。而現在,不戴口罩才是怪怪的。
1月23日早上,武漢人知道了上午10點所有公共交通停運的消息。我走在武漢的街頭,明顯地感覺到氣氛不同了。地圖上顯示,高速公路的出口都是紅色的線,很多人希望在高速公路封閉之前迅速離開武漢。盡管市政府一再辟謠,強調不會“封城”,但實際上到了1月23日15時54分,湖北高速公路共計30個收費站已關閉,車輛上不了高速。無法外出過年的武漢人開始沖向超市大采購。
我的計劃被打亂了,只好留在武漢城里,接受封城的現實。慶幸的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特別是在戰“疫”狀態之下。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湖北衛健委2月11日消息,武漢一線醫護物資告急,并公布各醫院捐贈需求。
武漢市為應對發熱病人因無序就醫可能帶來的交叉感染和疾病傳播,實行了發熱病人集中就診的“7+7”模式。即在城區7家大型醫院附近選擇了7家二級公立醫院作為發熱門診的定點醫院,轉移病人、騰空病房,專門收治發熱病人。后來擴大到10+10,仍然不夠。
1月29日,湖北已設置131家定點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其中武漢市有30家,其他101家分布在湖北各市州。湖北省549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所有鄉鎮衛生院都設置了發熱門診,實行24小時接診。湖北省已設置隔離病床1.1萬張,武漢開設5000張。
從2月3日晚開始,武漢會展中心、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建設了3個方艙醫院,中央指導組緊急抽調20個省2000名醫護人員陸續抵達武漢,對3個方艙醫院配備醫護人員。同時,籌集各區集中隔離點,征用民營醫院、酒店、黨校、學校等場所作為區集中隔離點,截至2月4日24點,共有132個隔離點,床位12571張,集中隔離各類人員5425人。這樣,定點醫院與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隔離點、發熱門診,構成了武漢的四道防線。
但此時物資供應有很大的缺口。我掌握的情況是,截至1月31日,湖北本省只能生產醫用口罩800萬個,防護服200萬套,紅外測溫儀1200套,遠不能滿足全省防疫的需要。1月22日下午,湖北省擬向國家請求緊急支援,調撥醫用口罩4000萬個、防護服500萬套、紅外測溫儀5000套。
隨著在武漢工作的人回鄉,全省各地都發現了新冠病毒肺炎病人,這場戰斗擴大到了全國。各地在忙本地抗疫的同時,分出力量支援湖北。上海援鄂首批醫療隊是第一支到達武漢的醫療隊。這支醫療隊135人,有38名醫生,93名專業護士,其余是后勤聯絡保障人員。1月25日,大年初一,他們從上海出發,當天下午抵達武漢。
到2月6日,國家及各省市共派遣99支醫療隊9277人支援武漢。其中56支醫療隊5540人入駐各定點醫院,4支解放軍部隊醫療隊1400 人入駐火神山醫院,39支醫療隊2337人入駐三家方艙醫院。2月11日晚,全國各地12支醫療隊共1493名醫療隊員抵達湖北,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至此,全國共派出178支醫療隊、21618名醫療隊員支援湖北。其中,國家及各地援鄂醫療隊員20218名(含醫技人員5405名、護理人員14151名,其他人員662名),解放軍部隊援鄂醫療隊員1400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7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國家衛健委建立了16個省支援武漢以外地市的對口支援關系,一省包一市,全力支持湖北。
人工智能測體溫,兼居民自測自報
“您好,我是家庭體溫監測小助手。下面請您用普通話回答我的問題:請問您家里有發熱病人嗎?”武漢洪山區獅子山街獅南社區開始借助AI技術手段,對轄區居民體溫情況實行“初篩”,大大提高了監測體溫的效率。
武漢測溫用上了人工智能。我了解到,這個AI智能語音系統,如果接通率達到100%,1.5小時可撥打1萬通電話,效率很高。
居民接聽以后,就會有溫柔的女音提示“通話將被錄音,請如實回答問題”。接下來,接聽者將被問及“是否在本小區”“家有幾口人”“是否有發熱病人”“是否與新冠肺炎病人有過接觸”等。在回答完4個問題后,AI系統還會溫馨提示要“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有發熱病人及時上報”。
在武漢的社區,除了使用AI人工智能電話初篩外,還通過微信小程序線上統計、各小區出入口設置固定體溫計等多種方式,實時監測居民體溫。針對初篩后的發熱居民,還將通過人工篩查的方式再進行確認。
在外的武漢工作的人回來了。2月7日,武漢市長專線微信公眾號對外公布了在外人員返漢工作實施方案。方案要求,強化過程管控,返回人員應當是沒有發熱、干咳、氣喘等癥狀的身體健康人員。返回后必須做好為期14天的健康監測。
我的手機在當日11:30收到短信:這個做法引起一些社區干部的擔心,害怕入戶之后的交叉傳染。我的微信上也收到不少來信:“葉局長,新年好!現在武漢又要實行社區上門量體溫,這種做法應該改成需要社區上門量體溫的居民,是針對家庭沒有體溫表的人,和身體感覺不舒服的人員。祝葉局長身體健康!”
這不是一個小問題。我們省民進的幾個專家,包括我在內,也建議要以居民自測自報為主。針對這個情況,武漢市衛健委做了答復,市民的情緒得以穩定。
其答復稱,以社區網格為基礎單元,整合黨員干部、網格員、社區民警、物業人員、志愿者等力量組成工作團隊,分片包干,采取上門排查與自查自報相結合的方式。家里有體溫計的以自查自報為主,如果市民體溫正常,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報告;有體溫異常者向社區報告后,工作人員再上門檢查,確保排查全面覆蓋、不漏一人,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共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