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大爺,請不要離開,焚燒秸稈要馬上撲滅!”,21日,仙島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王英鎮黨委書記孔祥鵬利用周末時間在倪家村督辦近期重點工作時,發現田間有地方冒煙,走進一看,原來是一農戶正在田間焚燒秸稈,秸稈還沒燒完就準備離開,于是疾步上前對農戶進行勸說制止,并現場指導農戶對土壤黑斑“翻白”。
據了解,野外焚燒秸稈過程中,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濃度比平時高出3倍以上,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TSP)數量顯著升高,對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同時,焚燒秸稈會燒死、燙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質量下降,還容易引發火災,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陽新縣王英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禁燒工作,通過多措并舉構建起全方位防護網。在工作部署方面,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片區工作會、灣組現場會等會議層層部署。依據全鎮常住人口數量、山場林地面積、耕地數量等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王英鎮秸稈禁燒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建立“鎮、村、組”三級秸稈禁燒工作體系,加強與消防、自規等部門的多方聯動,確保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在巡查監管方面,成立以“鎮干部 + 部門人員 + 村組干部”為主,自愿者和黨員為輔的巡邏隊,配足鐵鍬、滅火器等工具,針對重點時段、區域及地塊展開不間斷巡查,對焚燒行為早發現、快定位、妥處置,確保秸稈禁燒工作響應迅速。在宣傳引導方面,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通過懸掛條幅、公眾號推送、發放宣傳頁、出動宣傳車等方式,營造濃烈氛圍,形成秸稈禁燒高壓態勢,讓戶戶知曉、人人參與。進一步筑牢群眾思想防線,“不敢燒、不能燒”的觀念深入人心,全方位推動秸稈禁燒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該鎮不僅把秸稈禁燒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一項重要舉措,還積極探索創新路徑,通過大力發展養殖產業,有效推動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從根本上解決“燒荒”問題。
該鎮在農業發展進程中,秉持綠色發展的環保理念,依托養殖方面的技術優勢,拓展秸稈的多渠道利用途徑,成功將秸稈加工成優質飼料,極大地提升了秸稈的附加值,為全鎮帶來顯著的綜合效益。
“我今年種了120多畝玉米,一年可以種兩季,我們主要是把玉米秸稈賣給當地養殖戶,一噸的收購價在400至500元之間,今年收了100多噸玉米秸稈,賣了5萬元左右。”新街村種植大戶伍儀建說。
王英鎮黨委副書記石亨亨介紹:“近幾年,我們在全鎮范圍內大力發展特色養殖產業,積極推進紅薯秸稈和玉米秸稈的綜合利用,僅新街村文武家庭農場、望鄉家庭農場兩家養牛企業年消耗秸稈飼料約5000噸,通過打通秸稈以飼料化為主的多渠道利用,實現了群眾增收入、企業降成本、生態有保障的多方共贏。”
此外,該鎮還積極探尋“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讓作物秸稈變成優質的有機肥料,推動秸稈循環利用、地力提升和糧食穩產增產,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民增收開辟了新道路,昔日的秸稈“大包袱”如今成功轉化為農業“錢袋子”。
仙島湖生態旅游風景區管理處黨委書記、主任,王英鎮黨委書記孔祥鵬介紹:“我鎮將繼續加大秸稈禁燒工作力度,進一步鞏固并擴大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成果。不斷探索優化綜合利用模式,在全力守護藍天碧水凈土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持續賦能,讓綠色發展理念在王英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積極打造生態宜居和美鄉村,推動王英鎮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通訊員:陳敬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