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通訊員:衛貝)清明前夕,在湖北省陽新縣王英鎮大田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旁邊,有一條小路通往伍家沖村民小組,路旁有一池塘,池塘邊立著一塊烈士碑。在烈士紀念碑前,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鮮花和祭品。每一束花、每一個祭品,都代表著人們對烈士的深深懷念和敬意。這就是伍國和烈士墓。每逢清明時節,當地人都會到伍國和墓前緬懷烈士。這里的村民,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熟知這位英雄的姓名。
伍國和,學名伍理海字國和。1903年出生在大田村清潭山山腳下清潭橋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讀過兩年私塾。
1927年春,農民運動風起云涌,伍國和加入農民協會,積極宣傳革命真理,組織發動農民群眾參加革命斗爭,由于工作成績突出,被推選為村農協委員長。
1928年秋,陽新大旱,糧食顆粒無收,農民無糧度日,豪紳地主卻趁機盤剝。伍國和積極參加陽新縣委領導的“四抗”(抗租、抗債、抗捐、抗稅)土地革命活動,先后任村“四抗”組長、鄉“四抗”委員會委員。同年冬,伍家祠赤衛隊成立后,伍國和擔任隊長。
1929年春,伍國和任陽新縣大鳳區北山游擊隊隊長,開展地方武裝斗爭。6月,參加紅十二軍,先后任小隊長和排長。10月,何長工率紅五軍第五縱隊來到陽新,在太平塘擴軍,伍國和參加紅五縱隊。
1930年5月,紅五縱隊擴建為紅八軍。因屢立戰功,伍國和升任團長。不久,彭德懷麾下的李燦師長指揮紅八軍攻打陽新縣城,伍國和率全團將士進攻北門。敵人的一挺機槍堵在門口,紅軍的沖鋒一次又一次受到阻止。為了拿下北門,伍國和英勇作戰,沖鋒在前,用生命為戰友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陽新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為了紀念伍國和的英雄事跡,將他的家鄉命名為“國和鄉”。
“小時候我都是跟著我父親一起來掃墓,聽父親講述祖父伍國和的英雄事跡。如今,父親已經去世,我就接過了這份責任,每年清明節都會帶著家人來到這里,給我的孩子講述祖父的英雄事跡,我會一直傳承這份紅色基因,讓我的后人們永遠銘記先烈的犧牲和奉獻”伍國和的侄孫伍齊仁激動地說道。伍齊仁的兒子伍淑華在父親的影響下,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目前是杭州一家醫院的醫生。他們一家人的故事,就是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代代相傳的生動寫照。
“伍國和同志當年犧牲的時候才27歲,他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今年77歲的伍齊鈞老師站在烈士紀念碑前,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他作為這片土地上的老教師,對伍國和烈士的革命故事和短暫的青春歷程了如指掌。“我經常給我的學生們講述伍國和同志的英勇事跡,講述他是如何從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子弟,成長成為一名英勇的紅軍團長,最終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其實,我們村里的群眾為了紀念伍國和烈士,在他的祖居地清潭山祖堂,為他掛了一塊英烈匾,上書‘英名永存’,整個祖堂就只放有他這一塊牌匾,以示對先烈永遠的懷念和敬仰。”一旁的退休村支書伍箴文補充道。
如今,國和鄉在機構改革中已經合并到王英鎮,陽新縣的鄉鎮中沒有“國和鄉”,但英雄的名字和事跡卻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在王英這片土地上,烈士的精神得到了很好地傳承和發揚。王英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舉辦各種紀念活動、修建紀念館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銘記像伍國和這樣的烈士的英雄事跡。在這片以烈士命名的鄉鎮上,紅色基因如同一條紅線,貫穿著歷史與未來,連接著過去與現在。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陽新人將他們的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