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通訊員 黃玲玲 倪勝林)青山有道出先鋒,綠水縈繞映秀美。陽新縣陶港鎮黨委牢牢把握筠山腳下、網湖水畔山水資源和地處陽新縣城郊、黃陽路大動脈的區位優勢,緊抓黨建引領,錨定工農并進發展目標,續寫“以生態為底色,以產業為動力”的發展答卷,為推進全面推進陶港鄉村振興夯實了發展基礎。
有形覆蓋紅色陣地
“大家能推選我為黨小組組長,我就要領起頭負其責。”朱應村上方組72歲黨員方召平堅定地說。紅色議事廳里,方召平向大家娓娓道出“三學”、“一樹”、“五提高”、“五落實”的管理好紅色議事廳,擦亮“諸事有回應”治理品牌的紅色議事計劃,讓與會者個個精神抖擻,人人摩拳擦掌。
這是陶港鎮“七進灣組”工作的一個縮影。
自“七進灣組”試點工作開始以來,在該鎮的官塘、朱應、陶港、上徐、碧莊等村,選定紅色議事廳陣地,擬定工作計劃,形式多樣的凝聚和調動黨員群眾積極性,“助力鄉村振興,先鋒在行動”的“七進灣組”活動,在各村(灣組)如火如荼地步開。
“將紅色議事廳選在村史館,是因為我們始終堅信只有黨建引領在先,才有我們官塘村由原來的‘窮亂差’,轉向如今的‘富美好’;在歷史的多個變遷中,永恒不變的是‘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6月16日,官塘村黨總支書記向曲松縣來黃培訓班學員們介紹到官塘村“七進灣組”工作。
作為省級“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試點村,官塘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群眾參與為核心,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為路徑,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落腳點,完成了生態產業多點開花,群眾房前屋后環境明顯改觀的良性循環。長樂港的水更清了,婦女群眾廣場舞練得更勤了,村民的荷包越來越鼓了,從縣城搬回村里居住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有了去年的‘共同締造’經歷,‘七進灣組’的工作,應該沒什么問題,總之,黨員帶頭,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有活大家一起干。”面對群眾的質疑,官塘村柏樹片黨小組組長陳世良在紅色議事廳爽朗地說。
有心抓好頭雁思想
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為了抓思想促行動,陶港鎮黨委始終堅持“黨建工作書記抓、抓書記”的工作要求,從2021年換屆以來,實施好三項工程---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調研工程、紅色頭雁培養工程、黃陽路美麗鄉村黨建示范帶工程。
“富口袋”從“富腦袋”開始,以鎮級黨校為依托,組成匯集縣內骨干業務人員、鎮年輕干部的師資庫,涵蓋“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群眾工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水產養殖”等各個方面,每周一次的學習內容務實,學習形式多樣的支書“夜學”,已經持續開展了38期,成了陶港約定俗成的學習常態。
同時,陶港還采取走出去的學習形式,將“四雁”、領入先進現場觀摩。例如今年的5月19日,由陶港鎮組織書記袁俊帶隊,將當期支書學習點搬到了大冶市大箕鋪3個村,學習“他山之石”,取長補短,鼓舞信心。6月8日,以“向‘浙’學習,為‘陶’發力”為主題,開展討論式學習,通過袁俊和三位村支書分享實地浙江外訓心得體會,讓其他鎮干部和村支書也一同 了解浙江“千萬工程”,進一步激發了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鄉村振興的干勁。
支部領動,黨員帶動是陶港“七進灣組”活動中的成功之筆。碧莊村持續強化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動員物流運輸公司依靠車隊柯亨生、李相喜等黨員力量,共同對運輸車輛、貨車司機,實行統一調度、統一結算、統一管理的義務服務,有效解決了村內114臺貨車148名司機,車主與企業、車主與車主之間各自為陣、無序競爭,超載拋灑等運輸亂象,讓營商環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有效促進鄉村振興
正值夏季,陶港鎮碧莊村綠湖生態園里,瓜果飄香,蔬菜喜人。2019年,按照“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碧莊村將一片閑置的500多畝荒地和200畝水面,流轉給綠湖生態園負責人,近兩年每年分紅9萬元。碧莊村正是利用山場廣袤,田地肥沃、湖泊較多的優勢,始終錨定“工農并進”目標,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支積極探索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走好多元高效產業路,從省級貧困村,鍛造為湖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打造天藍路黑、港通水清的幸福家園,是為上徐村今后產業發展、吸引人才返鄉等提供有力保障。”黃石市駐陶港鎮上徐工作隊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袁全寶在黨員大會上說到。
自2021年以來,市城發集團堅持“三步走”幫扶計劃。先規劃再實施,通過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鎮領導、“村兩委”和黨員群眾意見,經專家評審評估完善,編制了上徐村2020-2035年村莊規劃。先打基礎再致富,2022年出資280萬,分三期修補刷黑石盤王至王道崗3.5公里主干道,修建灣組灣組路、產業路近1000米,形成村級交通大動脈,活絡交通“毛細血管”。整治了上徐村3400米的中港港,方便兩岸農田灌溉。建設了高標準大棚,培育億家園電商平臺,暢銷農副產品70余萬元。
中國銀行陽新支行駐李才村工作隊,利用豐富的駐村經驗,在較短的時間內,盤活荒山200多畝,不僅為村集體和村民新增荒山流轉分紅收入3萬余元外,還帶動村民實現家門口務工收入200多萬元,讓昔日的荒山變成了“綠色銀行”。
在陶港,還有陽新人大辦公室、陽新人民政府辦公室、陽新縣審計局、陽新縣經信局等駐村單位多措并舉,為陶港各村發展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爭項目、爭資金、爭政策給予支持幫助。
“‘十個一批’是繼去年‘四比四看’工作的提檔升級,我們每個村都要找準著力點,把準優勢區,不僅讓群眾在改善的人居環境中受益,更在產業發展和社會治理等多方面享受效益,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努力。”陶港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柯淑娟向各村講解2023年鄉村振興工作要點時說到。
當下,為早日進入鄉村振興快車道,陶港鎮以“擂臺比武”為載體,不斷激發鎮級駐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各村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發展產業、開展文化建設動力,強勁起步,行穩致遠。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