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在前面
初春時節,南國深山乍暖還寒,如黛夜色下,尖銳的警報聲驟然響起。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火箭軍某導彈旅官兵聞令而動,接連完成隱蔽偽裝、占領陣地、導彈發射等10余個課目演練,向預定目標完成多波次“火力突擊”。
身在大山,心系蒼穹。在祖國大江南北的崇山峻嶺中,火箭軍一支支導彈勁旅枕戈礪劍,時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備戰狀態,用忠誠淬煉大國劍鋒,守衛神州大地、守護人民幸福。
“東風浩蕩,雷霆萬鈞。我們是光榮的火箭軍……”如導彈轟鳴提振心神,似戰鼓催征令人奮進。這首大氣磅礴、雄壯有力的《火箭軍進行曲》唱出了火箭軍將士的豪邁激情和昂揚斗志。
伴隨著備戰打仗的鏗鏘號角,記者走進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第一旅”,循著王牌勁旅精心鑄劍、潛心礪劍、善于亮劍的戰斗身影,感受火箭軍官兵鑄就大國重器的鐵血豪氣和家國情懷。
“中國東風第一旅”官兵——
蟄伏深山,撐起大國脊梁
這是一支沉默之旅,沉默之中孕育萬鈞雷霆。
春節剛過,入伍不久的新戰士便走進這個洲際戰略導彈旅旅史館,在這里接受精神洗禮。
“活著拼命干,死了也合算,埋在山頭上,頂起原子彈,為黨為人民,再苦心也甜……”大學生士兵秦宇菲第一次在旅史館里看到這首“打油詩”時禁不住淚流滿面。如今,她當上了解說員,第一代“東風人”扎根戈壁,用榆樹皮、駱駝草充饑,挺起脊梁打出“爭氣彈”的歷史,在她心底烙下深刻印記:忠誠!
旅長王錫民曾走進中央電視臺《開講了》欄目講述“東風人”的故事,被網友稱作“東風快遞一哥”。王錫民說,自己只是跟著前輩的腳步,傳承他們的精神。
上任之初,王錫民專門來到旅史館,向第一任旅長董春儒“報到”。當年,董春儒帶領部隊轉戰12萬公里,成功發射4枚導彈。導彈相繼騰空,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彌留之際,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看一次導彈發射。當他看到部隊送來的發射錄像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用孱弱的聲音對老伴說:“我死后,就把我埋在離導彈陣地最近的地方吧……”
歲月崢嶸,忠誠無悔。“中國東風第一旅”是戰略導彈部隊的一粒種子,從“第一營”“第一團”到“第一旅”,歷經6次移防、4次轉隸、多次換裝,每次都是聞令而動、人走家搬,黨指到哪里,他們就把根扎在哪里。
旅政委張偉說,紅色基因,代代傳承,全旅官兵都清楚,我們的一舉一動都連著軍隊動向,連著國家戰略,再苦再累都值得。
旅里有名退休的老兵趙平普,當年他與妻子王松華走進山溝,建起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一個夫妻哨所,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近百公里的巡山線路,構成了他們每天的生活軌跡,默默無聞守護著導彈陣地的通信安全,這一守就是25年。哨所年年被評為“紅旗哨所”,趙平普榮立了一等功。退休那天,旅領導問他們還有什么要求,趙平普望了望哨所的方向,深情地說:“如果需要,我愿再守大山30年!”
保障部助理員瞿江,畢業后就到深山溝里摸爬滾打。他的父親曾是一名為導彈筑巢的工程連指導員,父親當年施工建設的洞庫,正是瞿江現在駐守的導彈陣地。父子兩代人,同守一條溝。時隔25年,瞿江說,他接過的不僅是導彈陣地,更是父輩的精神衣缽。
中國無戰事,軍人有犧牲。為了守護大國重器,擔負陣地值班值勤的官兵長年堅守陣地。見不到陽光,他們就用水彩筆畫一個紅彤彤的太陽,每天清晨準時“升”起在戰斗崗位。一位前去采訪的記者備受感動:“我第一次知道,太陽還能在地下巖層升起,在戰士心中升起,因為他們心里灑滿信念的陽光。”
“別看我沉默不語,吼一聲威震雷霆。”采訪中,王錫民說,我們既要打好忠誠的底色,更要錘煉亮劍的本領。
那年發射在即,突然狂風驟起、大雨滂沱,對于洲際導彈發射來說難關重重,上級首長頗為擔心。現場指揮員沉著指揮,發射號手精細操作,不僅突破多個訓練禁區成功亮劍,還一次刷新5項紀錄。
忠誠鑄劍,矢志不渝。他們就是神秘的洲際戰略導彈部隊里的神奇官兵,他們遠離光環,卻護衛萬里天疆;蟄伏深山,卻撐起大國脊梁;他們英雄無名,聲威卻震天撼地。
“常規導彈第一旅”官兵—
縱橫馳騁,隨時準備亮劍
這是一支王牌之旅,鐵肩之上擔當大國尊嚴。
元宵節剛過,火箭軍“常規導彈第一旅”一場圍繞提升首長機關籌劃和指揮打仗能力的演練如火如荼展開。此役,他們按照“基于預案、固化定量、籌劃變量”的備戰打仗思路,再度縮短打擊預定目標的籌劃時間。
戰斗間隙,旅政委馬福升見縫插針地進行戰斗動員:新年度的練兵備戰戰鼓催征,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錘煉新時代打贏能力,隨時準備打仗、隨時準備亮劍。
作為全軍第一支地地常規導彈旅,兩次榮立集體一等功,成為鑄盾礪劍先鋒之旅。組建當年,形成實彈發射能力;組建第二年,形成全面作戰能力;組建4年,執行應急戰備任務;組建6年,跨入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行列……長劍戰車的每一次出征,都在九天之上劃出最美彈道。
1995年7月11日,新華社授權公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東海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組建只有2年的“常規導彈第一旅”驅戰車、攜利劍,悄然挺進南國密林,6發6中,盡展軍威!
時隔不久,新華社再次授權公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東海、南海海域進行導彈發射訓練。該旅官兵再次受命出征,4支利劍驚天搗海,為“常規導彈第一旅”書寫下濃重一筆。
劍劍連榮辱,發發揚軍威。兩次發射訓練,10枚新型導彈,不但見證了該旅建設發展的超常速度,也開啟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核常兼備、雙重威懾”的新紀元。
從戈壁深處的首發告捷到東海之濱的初試鋒芒,從西北大漠的多箭齊射到雪域高原的滾滾驚雷,千里征戰,看似相同的壯美彈道背后,卻是“常規導彈第一旅”在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過程中一次次羽化蛻變、一回回華麗轉身——
那年,一項重大演訓任務突然而至,該旅被委以“當主力、打頭陣”的重任。而此時,該旅正在接收新型導彈武器裝備,上級要求“兩個月形成發射能力”。該旅采取實裝操作“滾動訓”、合成戰術“對抗訓”等10多種訓法,如期形成發射能力,并創造戰略導彈部隊訓練發展史上多個首次。
那年夏天,該旅4支發射分隊在戈壁大漠擺開戰場。時任發射一營一連連長鄧輝暉氣定神閑、目光堅毅,隨著他一聲“點火”令下,一枚乳白色導彈呼嘯而起,在湛藍的天空寫下一個碩大的驚嘆號,宣告“常規導彈第一旅”成為戰略導彈部隊歷史上首個“百發百中旅”!
2月中旬,記者來到該旅采訪,趕上一場無預告戰備演練拉動,只見發射五營官兵聞令而動、按照作戰流程一路走一路打,連續實施多波次火力打擊演練行動。硝煙散盡,官兵隨即展開復盤總結。旅發射五營營長劉前精絕口不提訓練成績,而是就如何進一步提升快打快反能力,如何優化作戰行動流程展開深入討論。
枕戈待旦,汗浸征衣。憑借這股埋頭苦練的憂患催征,該旅在實彈發射向實戰發射能力嬗變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從實彈發射,到復雜困難條件下戰斗發射;從抽組骨干精英遂行發射,到隨機抽點發射單元發射;從“點火”發射,到集群控制發射,戰略打擊能力大幅提升。
“巡航導彈第一旅”官兵—
千里點穴,氣吞萬里如虎
這是一支英雄之旅,雄關征途灑滿熱血忠誠。
塞北大漠,一個個發射單元在茫茫雪野開展發射流程演練;南國深山,“王牌發射架”角逐緊張進行……新年開訓,火箭軍“巡航導彈第一旅”官兵,從千里之外的戈壁荒漠到深山腹地的營區演兵場,處處呈現出火熱的練兵景象。
這是一支在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中應運而生的新型作戰力量;這是一支肩負“攻堅拔點、精確打擊”特殊任務的新銳勁旅;這是一支三度接收祖國和人民檢閱、彰顯“撒手锏”威力的鐵拳部隊。
前不久參加全軍軍事工作會議并捧回“全軍備戰標兵單位”獎牌的旅政委田濤感慨萬分:“以時不我待的狀態投入實戰化訓練,是踐行習主席囑托的最好行動。”
“巡航導彈第一旅”裝備新型精確打擊導彈武器,擔負“千里點穴、一劍封喉”的特殊使命任務。被火箭軍評為“十大礪劍尖兵”的發射六營營長羅寅生常說:“導彈彈道有多遠,目光就要看多遠。”在他看來,要練就一雙穿透戰爭迷霧的眼睛,不是靠戰場上“靈機一動、計上心頭”,而要經過千錘百煉的磨礪。
快速突擊和精確打擊是巡航導彈兩項重要的作戰能力。為讓手中點穴利器更快更準,羅寅生琢磨優化升級測試流程,拿著秒表一個個環節測算,將冗余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經反復實踐檢驗,某新型導彈技術陣地測試流程優化方案被火箭軍定為新戰標沿用至今。
這是一次高手云集的“王牌發射架”實戰化技能比武。筆試、答辯、操作……官兵激烈比拼,紛紛亮出手中絕活。面對密如蛛網的電路圖和多名考官的輪番發問,只見操作號手們沉著冷靜、認真作答,誰也不甘落后。
走下賽場,獲得第一名的發射一營三級軍士長陳峰告訴記者:“實戰化比武要求每個號手都要達到一專多能,真正考驗了發射單元能力水平、作風士氣和戰斗力。”
執劍在手,憂患更甚。從東海之濱到南國密林,從高原戈壁到白山黑水……該旅官兵始終箭在弦上、跨區跋涉、千里轉進成為常態,戰斗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屢屢在重大演訓任務中“一劍封喉”。
2017年,朱日和演兵場,該旅連續發射數枚新型導彈,精準命中摧毀靶標。從沙場走上閱兵場,數百名官兵光榮接受習主席檢閱。走下閱兵場,他們又即刻奔向演兵場,在戈壁深處與3支勁旅開展“紅”“藍”對抗演練,成功發射2枚新型導彈。
與此同時,該旅官兵清醒地意識到,能打彈不等于能打仗、上過靶場不等于上過戰場……為此,他們探索實踐的四級值班待戰模式,連續壓縮值班分隊快速遂行任務時間;研究形成的精確實戰化訓練模式和精確目標分析算著打、精確航路規劃繞著打、精確戰斗發射控著打、精確毀傷目標盯著打“四步四打”戰法,成為新質戰斗力生成倍增器。
去年5月,西北高原,某發射營在某戰區聯指指揮導調下進行實彈發射,經過多次臨時更改發射陣地,高溫全防護狀態下實彈發射等導調后,圓滿完成實戰化演練任務。
近年來,該旅先后赴白山黑水、西北戈壁、南國密林同一支支導彈勁旅開展對抗演練,執行數十項重大演訓任務,均取得驕人戰績,有效懾敵制敵戰略能力顯著提升。(蔡瑞金 李永飛)
(責編:劉金波(實習生)、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