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軍事
深山中的紅軍傳人與紅軍小學
2019-06-04 15:30:19   來源:人民網

  每年“六一”兒童節,第77集團軍某旅官兵都會邀請孩子們來到軍營,一起歡度佳節。聞蘇軼 攝

  “金剛鉆”紅軍小學門口,戰斗口號與學習口號刻在一起,鼓勵學生們發奮學習。聞蘇軼 攝

  這是深山中的紅軍傳人與紅軍小學的故事,也是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故事。一所所“軍字號”學校,正是人民軍隊堅決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強力推進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山城重慶,22歲的公司職員文翔譽,對著手機屏幕苦口婆心地說:“好好讀書……”

  400公里外,四川南部深山的一所小學里,一名11歲男孩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卻沒怎么開口。因為沒交作業,老師剛剛批評了他。

  一年前,文翔譽還是第77集團軍某旅的一名戰士。大山中這所鄉村小學,是他所在部隊的對口幫扶對象。2018年的“六一”兒童節,該旅邀請全校師生來到部隊。官兵拉著孩子們的手參觀營區。當時,上等兵文翔譽拉的就是這個小男孩的手。

  去年9月,文翔譽服役期滿,脫下軍裝到職場打拼。小男孩的模樣在文翔譽的腦海中漸漸模糊。可這個小男孩,一直記得拉他手的解放軍叔叔叫文翔譽。

  在四年級的教室里,筆者連線文翔譽,小男孩通過視頻通話又“見”到了文叔叔。

  第二天,這個從不寫作業、連作業本都忘了扔在哪兒的小男孩,破天荒地交作業了。

  文翔譽和小男孩的故事,并非個例。該旅幾千名官兵和鄉村小學32名孩子之間,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這支部隊前身為紅28軍。在抗日戰爭中該部作戰英勇,被授予“金剛鉆”榮譽稱號。

  去年,報地方教育部門批準后,大山深處這所鄉村小學正式更名為“金剛鉆”紅軍小學。

  孩子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早晨7點半,校長王國輝開車,載著數學老師吳井貴和英語老師康雪從縣城出發。他們要驅車1小時,翻越30公里的山路去“金剛鉆”紅軍小學上班。

  通往學校的水泥路藏在深山中,路面僅5米寬,左邊是深溝,右邊是山崖,蜿蜒曲折。行程過半,吳老師換到駕駛座上。因為后面的山路更險更陡,只有駕駛技術過硬的吳老師開得上去。

  大山深處,漫山遍野長著一種名叫桫欏的蕨類植物。這種古老的植物源自遙遠的恐龍時代,當地人稱之為“億年桫欏”。

  遠處,火車的轟鳴聲傳來,那是如今極為少見的一列蒸汽客運火車。在2017年公路修通前,這列被稱為“工業革命活化石”的小火車,是當地人出入大山的唯一交通工具。

  老師們下車的時候,學生們已經到校了。吳老師指著學校對面的一座山說:“六年級學生張程的家就在那里。孩子每天的上學之路,就是下到山底,再爬上山頂,一下一上,就得兩個小時。”

  不通公交,不通快遞,不通自來水。大山里的孩子們很少見到外面的世界,最遠只去過縣城。

  有一次,王校長帶兩個女學生去她家做客。女孩們第一次來到縣城,就被商場的電梯嚇住了。后來,孩子們還覺得電梯挺好玩,王校長就帶著她們上上下下坐了10趟。

  有一次,王校長講一篇關于母愛的課文,講了一半就講不下去了,“全班哭成一片……”

  全校32名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只有5個孩子家庭完整,很多孩子從未見過自己的媽媽。

  “媽媽都走了”的背后,是當地貧困的現實。而比貧困更可怕的,是山民中流傳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不少家長認為,上學是“賠本生意”,讓孩子早早出去打工,才能發家致富。

  因為擔心孩子們失去斗志,王校長拒絕了很多社會愛心人士的錢物捐助。她說:“給孩子太多物質幫助,可能會誤導他們,讓他們以為別人的幫助是理所應當的。”

  外面的世界,讓孩子們充滿無限遐想。他們都曾在作文中寫過: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我也想帶他們去大城市的學校里見見世面,起碼要讓孩子們看到自己和人家的差距。”吳老師認為,山里孩子的資質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差,只是他們還處在懵懵懂懂的狀態中。孩子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精神,引領他們睜眼看世界,從而發奮圖強。

  他們的相遇,并非偶然

  “王老師,收電費的來了。”

  2017年12月6日上午,王國輝校長正在上課,突然聽見有學生喊。王校長就趕緊出去看,只見一個穿著迷彩服的軍官進了校門。

  大山里的孩子們很少見到軍人,他們以為是電工來收電費了。

  那一天,第77集團軍某旅保衛科干事張友新第一次踏進這所小學。

  山里的孩子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在悄悄關注著他們。

  2017年,該旅剛剛完成千里移防任務,各項基礎工作千頭萬緒,但官兵們依然排除萬難,迅速參與到駐地脫貧攻堅戰中。

  根據上級對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相關指示,該旅決定要在18個鄉鎮的27所鄉村小學中選擇一所貧困小學進行精準幫扶。

  經過實地勘察后,幫扶目標選定,張友新便回部隊了。很快,部隊的捐款、衣服、圖書、書包、桌椅、藥品等隨之而來。曾經銹跡斑斑的課桌變得嶄新光亮,破碎的石頭黑板被觸摸式電子屏幕取代,孩子們在操場上的新塑膠跑道上活蹦亂跳……

  后來,張友新每次來學校,孩子們總是一擁而上,將他緊緊抱住。那一刻,張友新甚至能感覺到孩子們的心跳。感動之余,他也慢慢感受到孩子們藏在心底的自卑。

  看到孩子們的作文,張友新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句話:“我們就像是石頭上的苔蘚,卑微到塵土里。”

  扶貧任務依然艱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扶貧不只是給錢給物,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心里種下一顆陽光向上的種子。”2018年,當地教育部門批準將學校更名為“金剛鉆”紅軍小學。至此,該旅官兵與這所深山中的小學正式建立了血脈親情。

  從更大的時空坐標看,他們的相遇,并非偶然。汶川八一小學、劍門關八一希望小學、延安劉志丹紅軍小學……截至目前,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已經建成300多所以“八一”“紅軍”等命名的小學。在革命老區,人民子弟兵持續援建超過150所八一愛民學校,并通過參加“春蕾計劃”等活動支援貧困地區教育事業。

  一所所“軍字號”學校,正是人民軍隊堅決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強力推進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人民軍隊始終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紅軍創造奇跡,我們創造未來

  四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是《金色的魚鉤》,講的是長征中紅軍過草地時的感人故事。

  今天的孩子們,無法體會故事中炊事班長想盡辦法用縫衣針釣魚給病號吃的艱辛。

  2018年“六一”兒童節,部隊邀請全體師生到軍營來,過一個特殊的兒童節。在旅史文化長廊里,老師和孩子們仔仔細細看完了紅軍將士們當年的照片。最后,他們的目光被一張新照片吸引住了。

  那是該旅一個年輕戰士的特寫。剛剛結束高原實兵對抗演練,精疲力盡的他被突如其來的沙塵暴襲擊,活脫脫變成一個“兵馬俑”。

  面對照片,宣傳科干事李棟給孩子們講起高原駐訓的生活:由于高原反應,戰士們頭痛得難以入睡;沙塵暴襲來,飯碗里就多了半碗沙子;夜里站哨,大夏天也得裹兩件棉大衣……

  孩子們聽后感到十分驚訝:“解放軍叔叔太辛苦了!”李棟說:“當年紅軍長征,比我們苦得多!”

  那一刻,孩子們回想起那篇《金色的魚鉤》。紅軍戰士和紅軍傳人的形象定格在孩子們的心中。

  隨著部隊和小學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該旅很多連隊主動與孩子們建立了“一對一”幫扶關系。大部分時間,他們通過書信交流。孩子們的來信,都被戰士們小心翼翼地保存著。

  防化連四級軍士長王志超收到的信最多,寫信的是六年級學生亮亮。王志超記得,第一次跟亮亮交流,孩子只會說“嗯”。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貧困山區長大的孩子,每天看到最多的是衰老和無助,不自覺地把內心包裹得嚴嚴實實。

  王志超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他深知這種感受。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孩子。從當兵入伍,一步步改變,到成為一名優秀的班長,他想把部隊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力量傳遞出去,一點點融化孩子心中的寒冰。

  慢慢地,亮亮把王志超當成了哥哥。孩子在一封信中寫道:“我也是‘金剛鉆’的一名戰士,我要和你們并肩作戰。”

  如今的亮亮,性格開朗,學習成績逐步提高。說起這些,王志超無比自豪。去年年底,“金剛鉆”紅軍小學四年級的考試成績在全縣17個同層次鄉村小學中位列第一。

  日復一日,老師們不敢松懈,他們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孩子。“部隊給了我們這么多幫助,要是再教不好學生,怎么對得起人家?”王校長說。

  孩子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32個孩子就是32顆種子。王校長信心越來越足,她希望將軍事文化教育也引進學校,繼續給孩子們塑造軍人般的優良品質。

  為此,她和老師們商量后決定,把校訓改為:紅軍創造奇跡,我們創造未來。

  孩子們的故事對官兵也是一種教育

  大山深處,操場上32名孩子齊聲高喊:“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那天,該旅在大禮堂組織文藝晚會。臺下數千名官兵從屏幕上看到了這段視頻。那是孩子們專門為解放軍叔叔們錄制的。

  這“三個沒有”的戰斗口號,是該旅前身部隊在革命戰爭年代傳下來的精神火炬。隨著“金剛鉆”紅軍小學掛牌,這句戰火中誕生的戰斗口號,也走進了大山深處的這所小學。

  現在,這“三個沒有”的戰斗口號就鐫刻在“金剛鉆”紅軍小學的校門口,出現在學校每間教室里,也烙印在32個孩子心頭,成了他們的座右銘。

  這個口號,官兵已經呼喊過千百遍,這一次由孩子們口中大聲吼出,卻令他們倍加震撼。

  與其說是口號震撼了他們,不如說是孩子們的堅強震撼了他們。

  走過崎嶇難行的山路,來到小學生寧寧家中,指揮通信連中士李軍生感到十分震驚:“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想到還會有人過得這么艱難。”

  收養寧寧的一對老夫妻生活非常窘迫。寧寧長到10歲時,連酸奶都沒見過。在寧寧家昏暗的小屋里,滿墻的獎狀格外亮眼,那是這個倔強的孩子寫給命運的“決心書”。

  來自農村的李軍生,一直自認為家境不好,平日里一有挫折就會自怨自艾,滿腹牢騷。結對幫扶寧寧后,他徹底釋懷了,“以前,我曾覺得命運對我不公平。后來,我發現,這其實是庸人自擾。”寧寧帶給他的除了感動,還有一種連他自己都說不上來的“正能量”,激勵著他努力訓練,笑對生活。

  指導員王小斌敏銳地捕捉到了李軍生的變化。他還覺察到,改變的不只是李軍生。小到生活消費上的節儉,大到艱苦環境下的忍耐,許多戰士都有了喜人的變化。王小斌感慨,山里孩子們的故事遠遠勝過自己在教育課上苦口婆心的嘮叨,“這對官兵也是一種教育。”

  在寫給官兵的信里,孩子們用一行行稚嫩的字跡,吐露著他們對解放軍的羨慕和敬佩。不少孩子把“長大當解放軍”作為自己的理想,“要像解放軍叔叔一樣,保家衛國,幫助更多的人”。

  該旅領導將這種現象總結為教育的“回聲”。“回聲”同樣具有教育作用。通過幫扶紅軍小學的孩子們,官兵的內心普遍產生了震動。結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該旅積極引導官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要讓官兵知道,自己每天練兵備戰,是為誰練兵、為誰備戰。”該旅是一支具有厚重歷史的紅軍部隊,官兵在回顧光輝歷史的同時,感受紅軍小學孩子們的“赤子之心”。歷史與現實結合,進一步激發出官兵投身強軍事業的內在動力。

  又是一個清晨,王校長和老師們再次驅車駛進大山。對他們而言,每天到紅軍小學上班的路,也是一場艱難的遠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作為紅軍小學的老師,我們也不怕!”吳井貴老師笑著說。

  與此同時,日復一日,深山的崎嶇小道上,孩子們求學的腳步也更加堅定。

  如今,十幾輛工程鏟車正在懸崖峭壁上開山碎石,這條5米寬的道路馬上會拓寬到8.5米。當地政府引資20億元,打算將沒落的礦區和深山密林升級打造成國家4A級景區。

  群山中,開山的碎石聲、小火車的轟鳴聲、山民們的砍竹聲和孩子們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不絕于耳。

  這是紅軍傳人與紅軍小學的故事,也是這個國家、這個時代的故事。(雷兆強 聞蘇軼)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陳羽)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版權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日本视频观看无卡免费精品页码 |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网站在线播放观看 | 中文字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码无遮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