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連創量價新低后,A股終于迎來久違的反彈,中秋小長假前一周,滬指以兩根中陽線收復2700點,周五更是大漲2.5%逼近2800點關口,但經歷了前期一次次從希望到失望的打擊后,投資者對本次反彈的力度與延續性并不敢過分樂觀。這次行情的性質究竟如何判斷?中融新產業混合基金經理吳剛在參加央視《交易時間-首席看市》采訪時表示,投資者之前極度悲觀的情緒需要宣泄,加之目前可預見的利空因素基本出盡,2018年后續穩增長、穩杠桿和新經濟還可能超預期,金秋反彈正在開始。
反彈正在開始 反轉尚未明確
吳剛認為,實體經濟在金九銀十抓旺季的過程中,某一些行業正在迎來傳統的旺季,比如地產、建筑、建材、化工等周期類板塊,也比如新經濟中一些細分領域開始受到政策支持,內部研發投入也會有利好傳出。這些積極的因素在短期1-2月內,會給投資機構和個人帶來一定的想象空間,因此也會慢慢映射到股價中。
“海外投資者比國內投資者更樂觀”
很多投資者注意到,近期“外資抄底”的相關消息反復被提及,不論北上資金也好,“入摩”比例提升也好,都說明外資對A股的價值是認可的。外資為什么“越跌越買”?吳剛對此認為,是否“精準抄底”很難說,比如我們投資海外市場,對當地的了解肯定也不如本土機構。但是從最近的調研發現,國內投資者確實對于近期和遠期的因素過于悲觀,并迭加到股價中。比如從宏觀來看:我們經濟還有6.5%以上的增長,前半年超過中國的只有印度,但他們通脹在4%以上,利率上個月剛加到6.5%,有過熱的跡象。因此,海外投資者確實看到了中國經濟相對健康的發展結構。而他們一般是通過現金流折現模型進行投資,也就是達到他們認為低估的、有價值的區間就會配置,不在意短期的浮虧,因此可以看出,海外投資者相比國內對于市場要樂觀些。
今年影響A股走勢的外界因素也很多,像美聯儲加息、新興國家市場震蕩等等,都對A股形成一定影響。未來還有哪些外部因素的變數會出現?吳剛表示,如果看中期,確實可能存在問題,但是我們投資的是上市公司,是國內行業中的龍頭,大家所關注的,這些團隊也已經在關注,加上我們目前內需型的經濟體建設已經初見成效,所以還是建議外部的因素至少短期內不用考慮過多,反而應該關注內部結構調整是否如預期進行。
周期類不一定是舊經濟 油服板塊看景氣周期
在板塊配置方面,吳剛認為既然是反彈,可能就是全面的。很多產業資本和管理層近期紛紛回購,從進程上目前偏向基建、地產和穩杠桿的偏周期類行業。他強調,周期類不一定就是舊經濟,很多大型的企業內部效率很高,環保措施很先進,估值也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偏周期類在反彈高度上可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因為目前外部環境、經濟數據還看不到改善信號。因此,機構后續會繼續關注內部結構調整,也就是新產業的成長效率、成長過程,在一些細分領域中發現投資機會。比如投資者關注的新能源、5G、大數據云計算、半導體都是方向,但還是要注意估值和風險。
對于近期的熱點油服行業,我們關注到布油已經觸及年內高點,年度同比漲幅超過30%,如此劇烈的漲幅,不但對于新興經濟體,對于發達經濟體的通脹都是較大的壓力,因此我們還是認為油價可能在底部逐漸抬升震蕩,不太可能大幅上漲,至于油服板塊,只要石油產業鏈處在景氣周期,他們的業績就相對確定,但要注意過于樂觀導致估值短期過高的回調風險。
“對于‘牛熊’的爭論只能事后來看”吳剛建議,尋找崇本務實的企業和團隊,慢慢跟著他們成長。“可能短期不如一些上躥下跳的公司,但過一段時間回頭就會發現:輕舟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