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投入門檻高、運營成本貴、回報周期長等與生俱來的行業屬性,冷鏈物流一直不溫不火,2016年冷鏈物流收入甚至不到社會物流業總收入的3%。然而,眼下的冷鏈物流卻搖身一變成為各路商家熱捧的對象,蘇寧、順豐、萬科、新希望等行業巨頭甚至國家鐵路局都紛紛開始進軍冷鏈物流領域。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將可以達到5000 億元,年復合增速將超過20%。雖然市場廣闊,但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要迎來快速高質的發展,還需要克服以下幾重障礙。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付一夫認為,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冷鏈物流行業起步較晚,若想實現行業的又好又快發展,目前還有三大障礙亟待克服。一是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2016 年,全球人均冷庫容量為0.2 立方米,而冷鏈物流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人均冷庫容量高達0.96 立方米,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為0.143 立方米。同時,我國沿海地區冷鏈基礎設施相對分布較多,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冷鏈資源匱乏。二是冷鏈市場尚無統一的規范標準。我國冷鏈物流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都不甚健全,缺乏必要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機制。加之冷鏈運輸貨品種類繁雜,各地對于冷庫、車輛的規范化要求差異大,對冷鏈行業的標準設立而言也是一種障礙。從本質上來看,冷鏈是通過集約化、標準化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利潤的,所以前端企業生產、加工包裝以及政策都亟需標準化和規范化。三是冷鏈信息化程度還有待進步。我國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目前還缺乏系統化、規范化、連貫性的運作,導致“斷鏈”現象嚴重,冷鏈腐損率較高。在新零售熱潮下,冷鏈物流的發展還應進一步得到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賦能,進而通過技術集成化、信息系統化、裝備智能化、運作集約化的轉型與升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付一夫認為,中國冷鏈物流市場正在迎來以智慧零售企業為代表的倒逼,這些企業不僅是冷鏈企業最大的客戶來源,而且由于有了充足的互聯網運營經驗,在效率和品質上更有要求,此外由于頭部智慧零售企業大多擁有完善的生態體系,足夠的待售商品規模、龐大的用戶群和豐富的線下業態,這些將為其在冷鏈物流市場的長久發力提供動力,給原本分散的中國冷鏈市場帶來整合的力量,造富終端消費者。
付一夫表示,物流與零售業天然緊密結合,冷鏈物流的快速發展將幫助正在創新零售模式的企業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付一夫以蘇寧舉例,得益于在冷鏈物流上的持續發力,蘇寧智慧零售模式正在顯現出威力。蘇寧小店在蘇寧冷鏈物流的助力下不斷提高生鮮運營能力,保障了社區居民的餐桌安全。前不久的蘇寧“818”發燒購物節期間,消費者不僅接收到的生鮮商品有品質保證,還體驗到了更為高效精準的物流配送。
目前蘇寧物流已形成了一張擁有40座冷鏈倉、覆蓋173座城市的全國冷鏈網。蘇寧物流冷鏈倉分為冷藏、冷凍和常溫三大溫區,可以滿足不同生鮮產品的貯藏要求,商品覆蓋新鮮蔬果、海鮮水產、禽蛋肉類、低溫奶制品等品類。
付一夫認為,智慧零售意味著零售流程的智能化,隨著智慧物流和無人物流技術的推進,冷鏈物流也將迎來機器人、穿戴輔助裝置等,在冷鏈的倉配、運輸、配送等各個環節發揮作用,完美解決生鮮電商最頭疼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冷鏈物流市場的頭部效應還反映在不僅頭部公司發力自身發力建設,它們之間往往還相互聯姻,形成合力,例如今年3月,蘇寧小店就攜手海航冷鏈,雙方將基于各自的優勢,在水果、漁業產品的推廣、運輸、銷售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付一夫預計,類似這樣的合作今后將越來越多,中國領先的零售企業將借助成熟的冷鏈網絡將更多更好的異域商品帶到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