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武漢紡織大學迎來60華誕的喜慶日子。多年以來,武漢紡大無數科技工作者注重技術創新,培育重大科研成果,加速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科技競爭力。這其中,更有機械學院無數辛勤園丁孜孜不倦的耕耘成果。
紡大校友李紅軍教授現為工業雷管智能裝配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漢紡織大學工業自動化安全裝備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紡織大學-福建海峽科化股份有限校企聯合工業裝備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獲批武漢市“3551光谷人才計劃”。
在9月紡大2018級新生開學時,李紅軍教授在機械學院迎新點亮出的絕活令人記憶猶新。迎新現場,李紅軍教授研發的激光標刻技術分外引人注目。當時新生和家長團團圍住激光打印機,只見激光在特制的鑰匙扣上的來回“走動”,不過幾十秒,紡大60周年校慶標志便被打印出來。而特別專屬定制的新生個人學號及姓名就在鑰匙扣的另一面,讓新生們對這份特殊的禮物倍感欣喜。
還記得在2018年4月,在“漢馬”終點,在李紅軍教授指揮下,數臺機器同時運作,一千多塊文字不同的獎牌2個多小時就輕松搞定。“只要8秒就可以刻好一塊獎牌,而且質量上乘。”李紅軍教授自信滿滿地介紹說。如此短的時間內既要保證質量又要保證速度,難度真的不一般。而連續三年每年在“漢馬”現場刻標千余塊,均高質量完成,成為李紅軍教授及其科研團隊科研實力的最佳注解。
原有的激光標刻操作復雜、數據傳輸形式單一,存在病毒威脅等問題,故而李紅軍教授率科研團隊研究開發了全新的工業激光標刻控制模式,使標刻數據及指令傳輸脫離了傳統的工控機,實現了激光標刻的網絡化、集成化與一體化,提高了激光標刻設備對工業現場的適應性,標刻效率也大幅提高,可以為客戶提供一整套工業網絡激光加工解決方案及相關配套設施。
李紅軍教授研發的這項技術主要應用于大規模集成化的部署,正好可以解決漢馬獎牌標刻這類大規模不同內容標刻的速度問題。因為每個人的名字都不一樣,所標刻的內容也不一樣,在短時間內需要創建一個模板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他們將字庫嵌入到開發的系統內。李教授的此項技術標刻的“校友專屬鑰匙扣”,將在校慶期間成為機械學院為校友們送上的最好的禮物!
機械學院承擔著全校機械類、自動控制類、部分計算機類課程的教學科研任務。學院辦學經驗豐富,人才培養質量高。學院設有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專業高新技能實踐訓練基地,設立有“慧博杯”大學生科技創新制度,為大學生創新和實踐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在全國及省部級大學生“機械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智能汽車大賽”、“工業工程”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屢屢取得優異成績。近年來,機械學院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獲得專利100余項,國家級級獎項30項,省級獎項近90項。
三十多年來,學院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畢業生受到社會普遍歡迎。學院國內外學術交流十分活躍,同加拿大、俄羅斯、英國、美國、日本的高校及國內眾多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必將為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