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八部門聯合發布《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此次方案中,對于近視的防控提出了具體而詳實的要求,尤其是在電子設備的使用上。《方案》要求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
互聯網教育是否迎來寒冬
隨著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的進一步融合,各類APP等互聯網教育產品層出不窮,應用于“教”與“學”各個場景中。那么,問題來了,《方案》出臺后,K12領域究竟哪些產品會受到切實的影響?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這對那些專門開發在線作業的機構影響比較大。因為這些機構是通過與學校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在線作業服務,但《方案》出臺后,這條路可能很難行得通。”熊丙奇還補充道,盡管學校不會強制要求學生下載某款APP,但老師通過其布置任務,學生自然會選擇下載。
而在《近視防控方案》一經發布后,一起教育科技、作業盒子、盒子魚等企業相繼作出回應。對政策中提到的“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長”、“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的理解是:“不是不用電子產品,更不是禁用,而是合理使用”。一些教育類APP也提出,產品具有護眼模式以及定時提醒的功能。不過歸根究底,于很多教育類APP來說,其承載形式終究離不開手機以及平板,“電子化”標簽尤為明顯。光是“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這一條,就讓手機、pad這類電子產品在與“防近視”的博弈之中稍顯薄弱。
那么教育類電子產品應該被一刀切嗎?
減負增效、視力保護之間需要一個平衡點
對于家長與孩子來說,比起電子化設備的威脅,繁重的學習負擔更是導致學生近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哪一個不是人滿為患的獨木橋?只要這些獨木橋還在那里,怎么可能沒有負擔?
根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近日發布的《我國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研究報告》,與其他國家地區相比,我國中小學生日均花2.82小時寫作業,是日本的3.7倍、韓國的4.8倍,或居全球第一。由于在學校課業過多、學習壓力過大等原因,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近視率、睡眠不足率持續攀升。
由此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結合,就具有更重要的時代意義了。通過對學生學習以及師生交互數據的實時獲取與分析,其可以實現精準的內容推送,實現分層預習、分層作業。這樣,既有助于學生針對性學習,老師也可以基于對學生的動態了解與把握學情,實現因材施教,這是減負增效的關鍵所在。
我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也提出了“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要求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要實現信息化,電子產品必不可少。
教育媒體芥末堆之前曾采訪了很多家長,一些家長表示,“如果都用紙質作業,那通過APP完成作業的好處就沒了,比如提高批改作業的效率、及時反饋答題情況,還有長期的監測數據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哪塊(知識)掌握得不好。”她認為,應該找一個可以權衡非紙質作業和紙質作業的兩全辦法,而不能將基于移動設備的產品“一棒子打死”。
剛發布的近視方案中也指出要“合理使用電子產品”以及“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這就需要更多的企業去思考,如何在電子產品減負增效、近視防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軟硬件結合、墨水屏技術的應用可否為新思路
筆者了解到,有一些企業在“教育信息化”探索過程中,把軟硬件相結合。區別于電腦、pad這類社交娛樂設備,通過使用電子墨水屏技術、實現了紙質化閱讀與紙質化手寫,一來實現了柔光護眼,二來保留了傳統書寫習慣。用硬件來打造一個更有利的學習環境,兼顧了電子產品的高效與近視防護這兩個學習痛點。
“軟硬件結合”、“墨水屏技術的應用”能否是“AI+教育”的一個平衡點,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驗證,可能也需要完善。但是筆者從個人角度出發,認為這樣的教育初心是值得贊賞的,至少其考慮到了教育的特殊性,沒有顧此失彼。
中國互聯網從2008年開始爆發式增長,當互聯網這張網鋪天蓋地撒下來時,各行各業都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剛需”。伴隨著資本的注入,資源的搶占,企業習慣于把主要的精力來解決主要的矛盾,次要矛盾先放在一邊,往往會出現單腳走路的情況,這好像也已經成為了“互聯網+X”的一個普遍現象,正如最近的“自如”與“滴滴”,住房與打車變得極為便利了,但是安全卻被忽視了。
所以,對于很多教育產品來說,初始誕生時,也更注重利用新技術提高學習效率。OKAY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賈云海曾表示:“教育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不能拿孩子們的未來開玩笑,在AI應用到教育的這個過程中,必須更加謹慎。”我國高中孩子的近視率為83.3%,近視已變成可一種可怕卻常態的事情。《近視防控方案》的發布,給大家劃了一道警戒線,學生的健康絕不容忽視,單純求快、求發展是做不好教育的,必須各方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