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補貼退坡影響,部分動力電池企業在2018年開始陸續出現資金緊張、利潤縮減、停產裁員等問題,動力電池企業整體經營情況低于逾期,受此影響,上游原材料及相關配套企業也出現了資金鏈緊張、停產倒閉的問題,動力電池產業可謂是哀鴻遍野、滿地雞毛。
6月,沃特瑪發布通知公司因資金量問題放假半年。
7月,南京銀隆被爆建成后被查封后又被解封,銀隆集團出現了被供應商上門討債、大面積減產、訂單下滑、裁員等問題。
8月,容一電動宣布解散倒閉。
目前暴露出來的,僅僅是冰山一角,據OFweek產業研究院統計,2018年實現裝機的動力電池企業達87家,相比于2017年的107家減少20家,前十家的裝機量占整個市場的87%,這就意味著另外77家企業在供應剩下13%的市場,企業排產量有限,員工工資拖欠問題時有發生。預計到2018年底,隨著應付賬款和債務的到期,將會有更多動力電池企業出現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江門長優實業總結分析了一些原因如下:
1、企業盲目擴張,造成資金鏈緊張
工信部公布的《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對于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產能提出了不低于8Gwh的要求,部分公司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擴張。沃特瑪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設立超過是十一個分廠,到2018年4月,其應付賬款達221.38億元,逾期19.98億元,出現了嚴重的資金問題。銀隆投資800億元在全國設立11個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但在IPO輔導終止以后出現資金鏈緊張的問題,拖欠供應商貨款達10億元。這些企業的投資規模遠遠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資金短缺問題的發生是必然的。
2、技術路線選擇與政策和市場偏離
2018年補貼政策與電池能量密度掛鉤,更傾向于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由于能量密度較低,達不到補貼的要求或者補貼比例下降,產品出現滯銷和價格大規模下降的情況,銷售回籠的資金難以保證龐大的資金鏈條運轉,最后造成企業轟然倒下。
3、價格下調壓力大,成本下調困難,毛利整體下降
面對補貼政策的退坡,車企普遍向電池廠提出了很高的降價要求,電池系統從2017年的1.4-1.5元/wh下降到2018年中的1.1-1.3元/wh,降價幅度普遍在15-25%左右。而在成本方面,許多電池廠為了滿足補貼的要求,開發并生產新型號的三元電池,產品體系在短期內沒有很好的完善,產品毛利較低,難以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
4、市場定位不明確
中國動力電池市場擁有100多家企業,但是市場上多數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產品在推廣過程中沒有形成品牌效應。許多企業在經營中缺乏對未來的規劃和預判,對自身的發展目標不清晰。
5、客戶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企業在客戶選擇沒有進行評估,對于客戶的市場開拓能力和償債能力缺乏了解,在客戶出現經營困難時容易受到波及。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客戶結構過于單一,單個客戶比重過大,企業受到客戶的影響較大。
在此背景下,江門長優實業認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市場地位,選擇適合自己的市場和經營策略,不應盲目投資擴產,此外,還應謀劃好相關機動策略以保證企業能夠在2020年補貼取消前的這段時間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