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下午,湖北省總工會湖北勞模協會會長高永澤將“湖北省勞模精神教育基地”牌匾授予長江職業學院,湖北高校首個以勞模精神為核心的教育實踐平臺正式落地。這場跨越行業與校園的“精神牽手”,不僅標志著湖北職業教育在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思政育人模式上邁出關鍵一步,更將勞模精神這一“中國制造”的精神密碼,轉化為立德樹人的生動教材,為青年學子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湖北省勞動模范協會將與長江職業學院攜手共建“勞模精神育人共同體”。雙方通過常態化開展“勞模大講堂”“工匠實訓營”“創新攻堅課”等系列活動,構建起“勞模進校園、師生進車間、精神進課堂”的立體化育人體系,讓勞模精神在校園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湖北省教科文衛體工會經審主任王占兵、湖北省勞動模范協會會長高興澤、長江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張俊為勞模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長江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張俊為勞模工匠頒發客座教授聘證書
授牌儀式現場,湖北省教科文衛工會經審辦主任王占兵說,勞模精神是刻在產業一線的奮斗年輪,是產業工人用汗水和智慧鑄就的寶貴財富。此次教育基地的建立,將成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播種機”,我們將不定期邀請勞模走進高校,以勞模精神點亮信仰,將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 融入課堂;以勞動精神鍛造品格,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注入實踐;以工匠精神引領突破,讓 “執著專注、追求卓越”扎根實訓,賦能“湖北智造”,真正成為青年學子成長路上的“精神坐標”。
授牌儀式后,五位勞模的現場分享將活動推向高潮。他們用親身經歷,生動地解碼了勞模精神的時代內涵,讓在場的師生深受觸動。
特高壓帶電作業“禁區勇士”胡洪煒的講述令人動容。從恐高癥患者到征服135米高空的世界特高壓帶電作業第一人,他用20年時間完成“不可能的挑戰”。“2008年攻克±80萬伏特高壓帶電作業時,我磨破了200副手套、14雙工裝鞋,手掌的血泡結成老繭。”當他說到“在人類禁區里,我們用科學方法蹚出了一條路”時,現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他的故事,讓師生們深刻感受到了挑戰自我、超越極限的勇氣和決心。
“陀螺站長”姚婕的故事詮釋了平凡崗位的非凡價值。作為武漢地鐵漢口火車站站的站長,她日均行走2萬步,是地鐵里的“活地圖”。她用19年時間,把該站打造成“城市窗口”。她展示的“高校導乘圖”已更新至第11版,背后是300多次實地踏勘、超萬次乘客需求調研。“服務沒有‘重復鍵’,每一次解答都是新的起點。”她的話讓在座學子陷入沉思,也讓大家明白:在平凡的崗位上,只要用心去做,也能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鐵路信號“花木蘭”王艷鴿的硬核經歷震撼了全場。作為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女子突擊隊隊長,她帶領團隊攻克蘭新、京廣鐵路等50余項國家重點工程,研發的9項創新工法填補了行業空白。這位曾在北京天安門見證建黨百年的勞模,用“女性也能撐起‘急難險重新’”的豪情點燃青年斗志,讓大家看到了女性在工程建設領域的無限可能。
“大器晚成”的律師熊茂垠以自身轉型經歷破除“年齡焦慮”。40歲從零開始考取法律資格,8年后摘得省五一勞動獎章,他總結的“路的旁邊還有路”哲理引發了大家的強烈共鳴:“創新永遠比勤奮多一步,方向永遠比速度快一拍。”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并為之努力奮斗,無論何時開始都不算晚。
橋梁檢測“科技尖兵”王波則展示了工匠精神的創新維度。他從一名普通的“澆水工”成長為研發國際領先橋梁檢測系統的博士,帶領團隊攻克斜拉索減振技術,研發的機器人檢測設備登上了央視《超級工程》。“0.1毫米的檢測精度,丈量的是中國建造的精度,更是科研報國的態度。”他的話,讓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創新的力量和科研報國的使命擔當。
在互動環節中,學子們的提問直指時代之問。面對“如何看待高風險與平凡堅守”的問題,胡洪煒的回答質樸有力:“把平凡事做到極致就是非凡。”姚婕對“重復性工作如何創新”的解答,則用“服務一萬次,就要精進一萬次”的執著給出答案。這些對話,恰是勞模精神教育基地育人價值的生動注腳,讓師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勞模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長江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童靜菊表示,勞模精神教育基地的建立,為技術技能人才注入“精神之鈣”。基地將通過“三個融合”構建育人新生態:場景融合,把勞模創新工作室“搬”進實訓車間,讓焊花飛濺的現場成為思政課堂;師徒融合,推行“雙導師制”,讓勞模工匠與青年學子結對傳承,傳承勞模的技藝和精神;價值融合,將企業技術攻關課題轉化為師生科研任務,讓“技能報國”從口號變為行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記者/陳思炎 通訊員/張俊 毛宸 劉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