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實言 通訊員/張俊 毛宸 張曉英)當高職院校的實訓服與本科院校的實驗袍在同一個實驗室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教育火花?近日,在武漢科技大學細胞生物實驗室里,一場跨越教育層級的教學實踐正在上演。長江職業學院醫藥護理學院"啟航班"師生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武科大師生的深度互動,為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寫下生動注腳。
精密儀器林立的實驗室里,超速離心機的嗡鳴聲與智能超凈臺的運轉聲交織成科技交響曲。"我們正在給細胞做'分子桑拿'。"面對高職學生們好奇的目光,武科大博士研究生王仲怡用生活化比喻講解著高端儀器原理。這種"硬核科技軟著陸"的教學方式,讓原本抽象的生物分離技術變得觸手可及。長江職業學院藥品B2402班劉婉欣在顯微鏡前屏息凝神:"親眼看到活體細胞的分裂過程,比任何課本插圖都震撼!"
實踐環節成為檢驗理論的最佳考場。在藥品檢測操作臺前,兩校學生搭檔組成實驗小組。武科大學生嚴謹的數據記錄方式與長江職業學院學生嫻熟的實操技能形成互補。"注意移液槍角度保持45度""離心管平衡誤差必須小于0.1克",這些曾在課堂上反復強調的操作規范,在真實科研場景中展現出新的維度。長江職業學院帶隊老師、醫藥護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吳煒觀察到:"當高職學生的動手優勢遇見本科生的理論深度,雙方都拓展了對專業認知的邊界。"
交流環節迸發出思維碰撞的火花。圍繞"中醫藥現代化創新路徑"主題,武科大博士團隊用“單細胞測序”等案例,闡釋基礎研究與產業轉化的辯證關系。長江職業學院學生則從企業實踐經歷出發,提出中藥材標準化生產中的現實困惑。這種產教雙視角的對話,讓課堂變身創新工場。"原來高職教育的產業敏感度與本科教育的學術前瞻性可以如此互補。"武科大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周經姣教授感慨道。
此次校際聯動的背后,是長江職業學院"三維破界"的育人探索:打破院校層級界限,與本科院校建立"創新人才共育基地";突破產教融合邊界,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課堂;跨越理論實踐鴻溝,構建"教室-實驗室-車間"三位一體教學場景。該校藥品生產技術專業依托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已形成"基礎技能實訓-綜合項目實踐-尖端科研體驗"的進階培養體系。
"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不是割裂的平行線,而應是螺旋上升的人才培養鏈。"長江職業學院醫藥護理學院以"黨建+育人"為引領,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與本科院校共建課程、共享師資、共研課題,為不同稟賦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通道。據透露,今年暑期將選拔優秀學生進入武科大重點實驗室參與藥品研發項目。
鏈接:
新聞背景:長江職業學院藥品生產技術專業是國家級骨干專業,建有3個省級以上實訓基地,與12家醫藥龍頭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近三年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達96.5%。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擁有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在生物醫藥領域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