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消息最新報道,我國夏糧收獲已達九成,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實地調查分析,今年夏糧面積穩定、單產提高,豐收已成定局。這代表著我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農業生產取得豐碩成果,也是綜合因素影響、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持續堅持發展的重要基礎。
回看從前,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農產品進口大國,進口農產品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僅糧食進口的數量就占世界糧食總貿易量的1/4。另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中國進口大豆8851萬噸、油菜籽273萬噸、食用植物油1152.7萬噸、豬肉199.4萬噸、牛肉166萬噸、羊肉39.2萬噸、食糖339萬噸以及各類大量農副產品等,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近些年的農產品滯銷問題日益嚴重,因大量農產品滯銷所帶來的三農損失難以估量,這也成為不利于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發展痛點。
結合近期國內疫情防控的權威檢測發布,北京新發地進口肉類、魚類等農產品已成為潛在境外病毒輸入渠道之一,相關農副產品進口數量也將隨常態化疫情防控長期需要而降低。為自產自足糧、油、蛋、肉相關農產,以及其供產鏈上游產業如加工原料、原材、飼料供應等提出了更加清晰的發展要求。
借助減少相關農產品進口的契機,可以為我國自主的綜合高效益農業產業贏得發展空間。長期以來,國內自主農業發展受到進口農產品貿易的沖擊,其直接、間接甚至潛在損失都是巨大的,第一損失的是屬地農業就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利于鄉村振興、城鎮化等戰略貫徹的基本支撐;第二是難以開展我國自立發展成為農業強國的戰略,世界強國必須以強大自主農業為基礎,包括農業輸出與產能回饋對沖的土地緊缺問題;第三是低價傷農帶來的土地拋荒、空心村和自主農業萎縮的巨大損失;第四是農產品供應、農業科技受外部因素制約而遭受的多產業損失、食品安全損失乃至進口轉基因等國民健康損失。
我國即將步入高質量綠色發展階段,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未來發展關注重點更加強化保障人民生活的糧食安全、品質化物資供給,北京二次疫情驗證經濟常態化病毒防疫下運行的長期化,農業產業需要更加精確的發展目標、更具高性價綜合產出效益和應對可能戰略局勢變化的產業基礎。根據中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油莎豆產業發展專業委員會(籌)的多位農業產業專家與成員農企代表反饋,近兩年來,國內農業領域新興的油莎豆(虎堅果)產業,是最有條件形成農業全產業經濟體的植物作物品類,油莎豆是集油、糧、飼于一體的無轉基新型綜合高產經濟作物,易種好管適宜沙化、邊際地,少水少肥,我國多地可實現一年兩季收獲,營養價值豐富。其主要產出就包括了替代型主糧、健康油料、飼草飼料、淀粉、糖、酒、食物添加、生物燃料等等,其產業發展綜合效應覆蓋更加廣泛,包括農業科研、種植、養殖、農機、食品、加工、健康、就業等一系列領域多重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