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謝春龍 丁丹)“夫子河魚面(捶魚)”是麻城市夫子河鎮傳統特色食品,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逾千年歷史。近年來,為更好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夫子河鎮積極探索“傳承+創新”思路,不斷優化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實現助農增收。
堅守,魚面手藝傳承千年
“人生似水清而亮,魚面猶絲細又長。”說起傳承千年制作工藝的夫子河魚面,食客們會有一連串的贊美之詞。這種以最簡單的魚肉、苕粉為主要原料手工制作出來的美食,是夫子河鎮最響亮的農產品品牌。
“國慶節前后,大家就要開始為加工魚面做準備。”陶寨村黨支部書記陶愛國說,“苕粉以紅苕為優,經過二次沉淀,提煉苕粉,魚肉以鯽魚背上的白條為佳,魚肉和苕粉的比例我們都是嚴格按照老手藝傳承下來的,這樣做出的魚面筋道爽口、透亮且煮不斷。”
夫子河魚面不僅筋道好吃,同樣營養豐富。夫子河魚面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膠原蛋白等營養物質以及鈣、鎂、鐵、鉀、鈉等礦物質,長期食用可美容養顏、防止心腦血管硬化。
為了讓這份傳承千年的農產品變成陶寨村的品牌產業,2006年,在陶寨村黨支部書記陶愛國的帶領下,成立了麻城市夫子河魚面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夫子河魚面商標,合作社制定了嚴格的生產、流通、銷售的監管制度,統一原材料供應,社員共享信息資源,目前,已有120戶魚面加工戶加入該社,年產量150萬公斤,2019年,該合作社產值達5000余萬元,帶動200余名貧困戶群眾就業,戶平增收2萬多元。魚面成為陶寨村村民增收的“金絲”。
創新,即食魚面走向新興市場
夫子河魚面似乎不愁銷,但火紅的背后卻埋藏著隱憂。
產品單一。多年以來,魚面烹飪方法較為粗放簡單,麻城本地人喜歡魚面腥鮮的味道,不適合大眾口味;市場不開闊。夫子河的魚面加工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生產,導致魚面難以長時間儲存。產品的銷售多以線下為主,由于保鮮工藝相對落后,銷售區域主要集中在黃岡麻城周邊縣市及新洲區,市場較為狹窄。
夫子河鎮委、鎮政府搶抓市場機遇,積極打造魚面品牌,引進返鄉能人戴北平,成立湖北戴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使魚面加工逐漸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
2017年,戴北平與武漢輕工大學簽訂魚面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加強研發,進一步加大產業鏈條支撐力度,使魚面產業產品類別、層次、包裝更加豐富多樣。
“我們在傳統魚面的基礎上,開發出葛粉、板栗粉、紫薯粉等保健魚面,采用真空包裝,以便長時間保鮮。新型魚面既可以炒、可以煮,也可以涼拌,除了線上銷售,我本人還在麻城開了一家魚面主題餐館,做新型魚面的推廣,推出了面向早餐、火鍋市場的速食鮮魚面,擴大新型魚面的市場。”在夫子河鎮土庫村魚面加工產業園的廠房內,戴北平介紹說。
2016年湖北戴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榮獲“年度精準扶貧十佳市場主體”“黃岡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稱號,2018年湖北戴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榮獲“黃岡地標優品”“優秀網貨”稱號。2019年,湖北戴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魚面加工年產值達6100萬元。3400畝的新型魚面加工產業園流水化生產,帶動了上游的漁業養殖、生豬養殖和紅薯種植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