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0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到關鍵時刻,在這場嚴峻斗爭中,武漢人民識大體、顧大局,不畏艱險、頑強不屈,自覺服從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動投身疫情防控斗爭,作出了重大貢獻,讓全國全世界看到了武漢人民的堅韌不拔、高風亮節。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根據武漢市防疫指揮部統一安排,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迅速響應,全體黨員同志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一部分同志負責館內日常維護工作,一部分同志下沉硚口區宗關街水廠社區248號小區承擔黨員下沉工作。
一、“我們真的沒做什么,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一開始是黨員干部帶頭輪流下沉社區,但考慮到全市下沉干部工作要求入網格,組建臨時支部,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馬超、荊菁、汪孟旋和余思哲四位同志主動要求固定下沉社區。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四名黨員下沉社區背影
硚口區宗關街水廠社區248號小區是老舊小區,居民中老年人占很大比例,且都未安裝電梯。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包括門衛值守、測量體溫、公共區域消毒、為居民跑腿采購等等。哪怕是一次日常的社區團購,志愿者們也要從早忙到晚,不方便的老人家,都是一戶戶的送到門口,跟老人隔門交待清楚再離開。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副館長馬超挨家挨戶了解疫情
了解到社區和居民有實際困難,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積極發動職工通過各種渠道籌集物資。除社會渠道購買、職工自發捐贈外,在口罩和防護服最緊張的階段,得到了中國博物館協會、浙江省博物館學會、各兄弟單位的雪中送炭。當物資及時送到困難居民手中時,面對大家的感謝,負責下沉工作統籌協調的馬超一個勁的重復:我們真的沒做什么,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大家需要什么,我們一定盡力!
作為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的副館長馬超還同時兼顧館里的部分保運行工作,他口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已經不間斷做了40多天。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副館長王玲及時將中國博物館協會捐贈的物資送達社區
二、“你不讓我出門,我要去買藥啊!”
“阿姨,我不是不讓您出門,現在是特殊時期,在家里最安全了,您告訴我們您需要什么藥,我去幫您買”,荊菁說道。
“您好,請量體溫!”“您好,請登記!”這是每天荊菁說得最多的兩句話。面對不理解和情緒出現波動的居民,還要耐心勸解。
荊菁說,其實我很理解居民想下樓透透氣的想法,不是有個笑話嗎,下樓倒個垃圾感覺像出去旅了個游。但沒辦法,測溫和登記是必須的,耐心勸阻也是必須的。為了武漢抗擊疫情早日勝利,每個武漢人,都在做出犧牲。
為了全身心的投入志愿者工作中,荊菁早已把小孩送到父母家。每天晚上通過視頻“見面”的母子倆,說得最多的就是等過幾天,媽媽接你回家。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宣教部主任荊菁值守登記
三、“我要感謝他,但忘了問他叫什么了。”
前幾天李女士的父親在陽臺曬太陽摔倒了。她一個人扶不動,也不敢扶。八七紀念館志愿者余思哲接到通知,放下手頭的工作就往李女士家里趕。和李女士一起將父親扶回房間并確認老人沒有大礙后,他才離開,并告訴李女士如果老人有不舒服馬上通知社區。
李女士給社區打來感謝電話:“我真的要感謝他,但我忘了問他叫什么名字。他們都戴著口罩穿著防護服,完全說不出特征。”
“那個健康碼,我們這些老年人真的不會弄,那個穿防護服的姑娘蠻耐心,手把手地教我們,真的蠻感謝她!”老人口中穿防護服的姑娘叫汪孟旋,是一名老公被感染新冠病毒仍在治療,她在居家隔離結束后強烈要求下沉的黨員干部。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余思哲為居民送菜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汪孟旋為持證外出人員測溫
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役中,志愿者們是一道道微光,大多數時候做的都是一些“小事”。但當1000萬道微光手拉手時,耀眼如白晝,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武漢人民!當14億道微光肩并肩,世界為他們驕傲,她就叫中國。
武漢人民不愧是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再次被載入史冊!武漢必勝!湖北必勝!中國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