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程序、公眾號、熱線電話均可接入。面向大眾提供志愿服務,特別為一線醫護人員、新冠患者及家屬、公安干警及安保等三類重點人群提供心理援助
2020年2月24日,匯集了來自1200多所高校及相關機構專業志愿者的教育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正式宣布開通。該平臺由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組織,在華中師范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的基礎上擴容而成。
這是首個提供綜合接入服務的心理援助平臺,專為應對和紓解此次疫情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而開設。人們可以通過小程序、公眾號和熱線電話等多種方式接入,與傳統熱線電話不同的是,人們也可以通過在線語音、在線文字等多種方式進行心理咨詢(接入方式請見文末)。該平臺基于騰訊云聯絡中心搭建而成,由騰訊教育、騰訊社會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2020年1月31日,針對疫情中普遍出現的心理問題,華中師范大學發揮學科優勢,由心理學院、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人的發展與心理健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聯合開設了一個面向社會提供心理援助服務的綜合平臺。心理專業師生與騰訊教育技術人員協作攻關,緊急搭建平臺完成部署。開放之初主要面向學生群體和一般公眾。此次升級之后,平臺擴大了志愿者的服務隊伍和服務對象,面向大眾提供志愿服務。同時根據實際需要,特別為三類重點人群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分別是:奮戰在湖北省及武漢市防疫工作一線的醫護人員、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屬、公安干警及安保人員,同時也服務于其他公眾。
在這次抗疫中,一線醫護人員承擔了最危險和繁重的工作,也因此面臨巨大的心理考驗。
一位咨詢師曾接到過一個電話求助的案例。“他在接線前20分鐘一直哭訴,幾乎處于崩潰狀態。作為工作多年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幾度懷疑自己的身份,因為在病魔面前束手無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面對患者渴望生命的眼神,不知道如何去安慰他們。”
因為頭痛難忍,這位醫生在輪休時撥打了心理援助熱線。咨詢結束后,他重新回到了一線。
“一線醫護人員見證了太多生死,他們精力耗竭、壓力巨大。他們需要通過休息、放松、團隊的支持、社會的肯定來緩解負面情緒。”此次心理援助平臺專家組成員、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吳才智表示。
這并非個案。在目前接到的很多咨詢案例中,那些撥打心理援助電話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們,出發點毫無例外地都是希望通過咨詢解決心理壓力問題,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幫助到盡可能多的患者。
除上述三類人群外,平臺也面向公眾提供服務,可保證30名以上咨詢師同時在線,每天開放14小時,早8時開始至晚10時結束。
在教育部支持下,平臺依托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教育部心理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應用心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和中國心理學會“安心行動”網絡,廣泛動員了來自全國的經驗豐富、資質優良的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加入。目前,已有200 多所高校和其他機構的專業志愿人員加入了平臺。已有輪值和后備心理咨詢師超過3000 余位,督導師200 余位。平臺組織100 余名督導師開展熱線技能培訓,近25000 人次參與。
同時,光明日報等媒體也積極參與到此項行動中,聚集力量服務公眾,并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一心理援助平臺。
從目前顯示數據來看,來自武漢和湖北的求助者的相對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地區。
“有人打來電話,他自己并沒有感染新冠肺炎,但周圍有很多人被感染。他看到周圍有人住不進院,就感到害怕、恐懼、生氣、絕望,同時擔心自己如果生病的話會傳染給別人。”吳才智說:“另一類是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擔憂。例如,他們會問,什么時候復工?什么時候開學?擔心各種事情無法完成。對于沒有受到感染的人來說,會更加關心就業和生活,這也反映出普通人的焦慮。”
“我們會結合求助者的情況給予建議。通過共情、情緒疏導、理解等方式為來電者提供支持鼓勵,并提供建議干預措施。”援助平臺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宗奎表示。
對一些有親人因疫情去世的家庭,他們因為疫情原因無法與親人告別,內心因此產生憤怒和內疚,咨詢師建議,可以在疫情結束后,親友在家中或網上聚在一起,舉行一個適當的儀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和思念。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田媛提示,疫情期間也可以進行自我心理狀況審視及調整。“我們可以通過正念練習的方式增強自我感受力,對身體進行掃描。例如,從早上起床、刷牙、洗臉等日常事務到運動、吃飯、學習、工作等,試著‘一次只做一件事’,在做事時全身心的投入當下,專注于活動本身,通過感受自我,觀察自我,覺察審視自我,從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她說。
以下為平臺接入方式,求助者可通過撥打心理援助熱線電話、關注微信公眾號或使用微信小程序接入。
方式一: 撥打心理援助熱線電話
4009678920、010-67440033、027-59427263
方式二:微信咨詢
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信公眾號,點擊菜單欄中的“心理熱線”即可接入。
方式三:小程序咨詢
掃描上方小程序碼,點擊“立即咨詢”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