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之后,其實是未來經濟、就業的更大的“疫情”,對于推進五年雙創的中國,對于處于經濟轉型期的社會,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和實體經濟轉型者來說,都將是曠日持久的挑戰和考驗。
據專家估計“本次疫情的影響可能不是一兩個月的事,未來有三個結果:成功、溫和和失敗。哪怕是成功防控,也最少需要3個月。”所以是時候操心經濟了,尤其是疫情影響下的中小微企業。也許樂觀的說是3個月,可對于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來說,他們離破產或許只有一兩個月。企業一旦破產,下一步就是員工失業,接下來,就將是嚴峻的社會問題。
也許作為上班族可能還有心思攀比假期長短,但對于大多數老板來講,這個年,過的五味雜陳。在假期延長的背后,企業主們正在為怎么發出這個月的工資,愁白了頭。
一位企業老板算了一筆賬,對于一家養著50位員工的公司來說,如果一個月沒活干,公司老板就得準備好100到200萬現金流。接下來的著艱難的3個月,中小微企業能熬得過去嗎?
抗擊疫情,匹夫有責,那么空有口號和熱情還不夠,對于政府來說,減稅、讓利、資金支持、政策扶植,是對宏觀調控更加復雜的考驗。
市場中前幾天傳出王健林帶頭減免所有萬達廣場的商戶一個月租金,隨后華潤、大悅城等地產商紛紛跟進。對于大量的中小企業主來說,雖然利好,但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哪些方法才是中小企業們真正需要的“解藥”呢?
目前可以看到,線上流量型的公司,最近一個月到兩個月可能會好一些,但是線下的業務,廣泛的服務業,以及關乎民生的大流通行業,受的沖擊都很大。可能對于互聯網企業,這次疫情是一種挑戰和機遇,因為線下的場地受限,所以線上的交易會大大增加,從各大電商平臺的口罩、消毒用品,還有前兩天被官方媒體點名過的雙黃連的銷售一空,可以看出線上巨大的消費能力。但是線上的良好運轉,離不開線下產業鏈條的支撐,制造生產,物流配送等環節不可或缺,所以國家連續政令通知,關乎民生的行業產業必須保障正常開展。
一直都是千千萬萬的實體企業構建了中國經濟的良好基本盤,穩定著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目前這些企業的租金壓力,人力成本支出,貸款,剛性債務的兌付問題,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疫情導致的各行各業的下行壓力之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才是當務之急,也有觀點講可以通過在家辦公解決一些問題,現在大量的實體企業不是說在家辦工的問題,而是沒有業務和訂單,唯有源頭活水來,才能止損增盈。
就目前來講,從市場角度切入,做產業技術升級,提升企業效率,拉伸業務和訂單,確是一條行的通的路。以史為鏡可知興替:03年非典,當時也是成了許多行業和企業的噩夢,但是卻成就了阿里京東等一系列線上toB類型的網站,因為不能出門談生意,所以企業們都在網上找商機,從而促成了大量的線上訂單,也開始了這些平臺近20年的輝煌,可以說是一次危機下的倒逼的商業模式改革與技術升級。
這次疫情期間,也有許多市場嗅覺敏銳的企業開始了布局,在關乎民生的領域,且不說堅挺的順豐,時時可以送達的美團外賣,以及能把車厘子送到一線抗疫人員手上的盒馬鮮生們,賺足了好感和眼球;也有本來是做采購商生意的美菜,面對疫情,為家庭用戶開放了綠色通道,武漢市民在家即可方便買菜;以及做團購的興盛優選,在湖南大量小區投放人力物力,當天送達蔬菜,比平時更保質保量;還有地處廣州的格利食品批發平臺,為食品批發商戶免費開放平臺注冊,通過線上技術賦能保障食品流通。這些企業們,讓我們看到企業擔負的社會責任的同時,也看到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保障和便捷,通過技術升級和商業模式轉型,也將會是中小企業的希望和未來。
在改革開放之初確定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科技既是現代社會企業生產發展的重要特點,也將是未來發展的必然結果。相信在政府的迅速行動舉措,市場的協助和及時反應之下,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