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潔 通訊員李洪 徐霜 謝曉芬)9月19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以《多源遙感賦能雙碳戰略》為題作現場分享,介紹了利用碳監測空天地一體檢測方案,北斗技術為碳監測提供綜合服務的趨勢。
我國在雙碳戰略中明確,將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設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奠定制度、政策依據,極大促進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斷走向成熟。劉經南分享,我國一如既往地踐行國際一系列氣候公約,碳交易市場將與國際接軌,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將有效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隨著減少碳排放以應對氣候變化逐步成為全球共識,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政策,其中,《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2019》明確增加了基于衛星遙感的排放清單校驗方法,多源衛星遙感在雙碳戰略中有關鍵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武漢大學供圖
劉經南介紹,衛星遙感可監測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信息,利用AI技術來處理和分析遙感數據的智能處理技術,可實現精確、高效、自動提取和識別遙感圖像中的特定目標信息。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都在積極推進衛星遙感技術在碳監測中的應用。在加拿大,研究人員通過GHGSat公司的高分辨率衛星,成功監測分析了美國加州某一奶牛飼養場的甲烷排放。該場區每小時釋放約443~668公斤甲烷,首次實現了對奶牛打嗝釋放甲烷量的“點測量”,按該排放量,持續一年將會在地球大氣中增加5000噸甲烷。
劉經南稱,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有定位、導航、授時、短報文通信等多種功能。北斗系統不僅可以為二氧化碳監測提供高精度的位置、時間和速度信息,還可以通過其通信功能,實現二氧化碳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共享。
展望發展趨勢,通過高分辨率遙感+AI賦能碳監測,實現北斗/GNSS時空技術助力雙碳目標精準化。“北斗系統還可以與其他空間技術(如衛星遙感、衛星通信等)和地面技術(如物聯網、云計算等)相互融合,構建多源數據融合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監測網絡,提高碳監測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據了解,碳監測是指通過遙感/地基綜合觀測、結合數值模擬、統計分析等手段,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環境中濃度、生態系統碳匯等碳源匯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信息,為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管理提供服務支撐,主要監測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以及碳匯、源兩端。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30多顆衛星組成,基于衛星遙感和通信定位,一系列的數據將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今年,北京未來宇航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全球首個基于高光譜碳監測的商業衛星星座“未來碳星計劃”,由33顆衛星組成的星座:1顆全球星和部署在8個軌道面、每軌4星共32顆衛星。
編輯:侯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