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湖北潛江市后湖農場天新場分場,蝦農分揀小龍蝦(2022 年 6 月 25 日攝)伍志尊攝 / 本刊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湖北采訪了解到,多個養殖農戶甚至小型養殖合作社,正在為“是繼續傳統方式養殖小龍蝦”還是改用新的“稻田精養模式”犯難?!扒罢咻p車熟路,后者需要學習新技術。”一位蝦農說,精養模式對農戶來說,是一道有門檻的難題。
??對水產大省湖北而言,如何延長小龍蝦等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形成優勢產業,仍待破題。
??湖廣熟,天下足。湖北生產的糧油、畜禽、淡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長期位居全國前列。一項項“前列”背后,農業產業仍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困擾著湖北農業高質量發展。
??受訪人士指出,湖北從農業資源大省邁向農業產量大省這一步走得順暢,但在邁向農業產業強省的過程中,經營分散、不聚焦、滿足于賺快錢的思維慣性等,阻礙了湖北農業向精深加工邁進,錯失培育更多具有行業帶動能力、市場話語權和先進生產加工工藝龍頭企業的良機。
??目前,湖北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低于先進省份。為加快縮小差距,湖北提出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8萬億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80%的目標。
??除了加快補齊資金、人才等要素短板,湖北以轉變技術供給方式、跳出局域思維、聯合做強品牌等為突破口,探索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路徑。
??產量優勢背后的產業尷尬
??一組數據顯示了湖北農業的家底。
??湖北是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2022年糧食產量548.23億斤,連續10年保持在500億斤以上。淡水產品產量常年保持在450萬噸左右、位居全國第一;油菜籽年產量250萬噸左右、位居全國第二;茶葉年產量40萬噸左右、位居全國第三;生豬、蔬菜、鮮蛋等年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與農業產量相比,農業產業體量偏小。農業農村部《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32萬億元;以湖北提出的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8萬億元計算,也僅占全國約1/20。
??從龍頭企業數量來看,農業農村部2023年認定的1541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湖北僅82家,而山東等省則超過100家。中國農業產業化協會發布的農業產業化頭部企業100強榜單,湖北僅兩家企業上榜,而山東、廣東等省上榜企業在10家以上。
??湖北油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多年穩居全國第一,由于缺乏競爭力強的本地企業,湖北生產的菜籽油市場占有率低,食用油市場基本被中糧、魯花、金龍魚等企業占領。
??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黃梅縣及武穴市等地,有廣袤的水田,是小龍蝦養殖的好地方。近年當地大力推進“稻蝦共養”,小龍蝦養殖面積在20萬畝左右,通過附近的豐穎圖小龍蝦交易市場等銷往各大城市。該交易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年交易量4萬余噸,交易總額近10億元。由于附近沒有小龍蝦深加工工廠,“農民只能賺個辛苦錢,地方也沒能留下稅收”。
??湖北的螃蟹、四大家魚產量穩居全國前列。在梁子湖、洪湖等大型湖泊,有大量的螃蟹養殖。早在本世紀初便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但市場開發沒有跟上,產品影響力難敵江浙品牌。
??漢川市是蓮藕種植大市,年產值達10億元,雖然有較好的市場,但產品附加值不高。記者了解到,漢川市年生產原藕粉約1400噸,90%銷往江浙滬滇等地深加工成速溶藕粉。
??統計顯示,近年來湖北農產品加工率約為68%,其中精深加工率不足20%,而發達地區的這兩個數字達到90%、60%。即使湖北202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仍然處于追趕狀態。
??補足要素短板
??延長加工產業鏈條,將農業資源、科技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培育具有行業帶動能力、市場話語權和先進生產加工工藝的龍頭企業,成為湖北解題的思路。
??農業產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政策支持的連續性至關重要。受訪人士指出,融資難、融資貴、農業擔保不足、保險滯后,正是湖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
??強化資金支持成為破題抓手。
??從2010年開始,湖北省省級財政拿出調度資金,采取年初借、年底還、免利息方式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額度逐年提高,全省市(州)、縣兩級財政也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培育重點龍頭企業。
??“這幾年是銀行從工商、納稅系統找到我們,過去我們是通過關系去找他們?!奔t安縣弘益循環農業產業園負責人熊勝平介紹,公司在紅安投資1個多億,從事紅薯和蛋雞的種養殖。去年,通過惠農貸政策,在兩家銀行順利貸款300萬元,對車間和設備進行完善。
??目前,湖北“農業信貸直通車”平臺已與金融部門數據實現“全對接”,一方面接入農業保險、貸款貼息、財政投入等數據,另一方面接入發改、公安、稅務、市場監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電力等方面數據,疏通農業企業的融資渠道。
??培育鄉村“帶頭雁”。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從2022年起,連續5年力爭培育5000名省級以上鄉村產業振興“頭雁”,示范帶動培育各類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20萬人以上,形成新型經營主體人才“雁陣”。
??依靠湖北科教大省的優勢,開展“百名專家教授進百企”活動,組織數百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進行對接,推動合作研發和成果轉化,企業加工技術與裝備水平不斷提升。
??打通種植加工銷售“全體系”。
??走進湖北薯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廠房陳列間,各種紅薯制品讓人目不暇接。生維薯粉、紅薯薯丁、紅薯粉絲、紅薯曲奇……位于大別山地區的紅安縣,種植紅薯歷史悠久。在市場需求驅動下,其貌不揚的紅薯被打磨成具有高附加值的“金疙瘩”。
??以往,紅安紅薯長期處于傳統零散種植狀態:種植周期長,產量低,個頭不均勻,凹凸不平,當地人形容是“歪瓜裂棗”,口感欠佳,拉到菜市場也賣不出好價錢。即使被列為全國第一個紅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多年來,紅安紅薯仍然“幾塊錢一大包。”
??近年來,全縣實行脫毒種苗全覆蓋,推行起壟、施肥、滴灌、覆膜一體化技術,良種良法配套讓紅薯的抗旱耐貧瘠優勢得到發揮,為增產增收奠定基礎。
??“把紅薯產業做大做強,光種好還不夠。”湖北根聚地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在紅安做紅薯產業的企業,公司董事長周德順說,企業攻克技術難關,走產業深加工之路,創新推出可做紅薯包子、饅頭、蛋糕、冰淇淋等專用紅薯生全粉和各色紅薯生薯丁,受到市場好評,公司也由此升級為湖北薯糧科技集團。
??隨著紅薯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紅安縣預計,到2025年全縣種植面積將達到30萬畝,實現產值50億元以上。
??瞄準消費新趨勢,拓展農業產業新思路。
??“過去,‘大路貨’也不愁銷?,F在,市場變了,必須主動創新求變,適應消費者新需求?!焙备晦r食品工業園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繼平說,過去,公司幾百畝水面養殖的活魚,直供武漢等城市商超,收益穩定,但是“賺不了大錢”。
??近年來,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聯合開展供應鏈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生產的淡水魚制品、自熱方便飯、方便火鍋、預制菜等產品逐漸贏得消費者青睞,成為公司未來的主攻方向。公司已被評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
??加快形成現代農業新范式
??黃岡基層農技人員告訴記者,降低小龍蝦養殖農戶更新養殖方式的技術門檻,是他們當前工作的重點。
??近年來,湖北在“蝦稻輪作”模式的基礎上推出“蝦稻輪作、共作一體”模式,又提升推出“小龍蝦稻田養殖、繁殖一體”模式,小龍蝦養殖模式三連跳是湖北加快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成勢見效的縮影。
??湖北于2021年制定了《湖北省重點農業產業鏈實施方案》,在茶葉、優質稻米、菜籽油、小龍蝦、柑橘、蔬菜、生豬、家禽及蛋制品等重點農業產業鏈成立專家團隊和工作專班,制定詳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省茶產業總產值實現千億元,積極推進菜籽油、小龍蝦、柑橘、蔬菜、生豬、家禽及蛋制品等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
??多位受訪基層農業干部說,為加快追趕步伐,當前在強化新技術新模式引路,帶動種養殖走出傳統范式的過程中,應調整技術供給方式,突破不適宜現代農業的思維局限,優化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建立送技下鄉、到田入戶標準體系。
??鄂州市鄂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熊舟說,要建立從生產到銷售全程可追溯機制、建設質量安全追溯與監管體系;建立原種保護、品種選育、養殖、生產加工全產業鏈的行業標準和養殖基地標準,精準到什么規格、口感最好,不同季節水深多少、水面多大適宜養殖等;補齊研發、養殖、推廣技術、深加工等類型的技能人才。
??激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跳出傳統農業局域思維,聯合做強品牌。
??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曾集鎮萬里村,2011年回鄉創業的付曉軍成立萬里水稻種植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1000多畝地,種植優質稻谷、高油酸油菜,吸納農戶100多戶。最近,他正琢磨搞一個小型加工廠,與周邊糧食企業以及食品企業合作,聯合打造優質大米和食用油品牌,向附加值高端領域發展。
??“以往,每年收獲季,銷路很單一,就是賣給本地商販或加工企業,收購價格相差并不大,好糧的附加值并沒有賣出來?!备稌攒娬f,通過打造更完善的就地加工、銷售鏈條,走“農業工業化”路子,堅持“一二三產”共同謀劃,融入市場,才能更好提升農業產業的附加值和品牌價值。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優化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做大做長農業產業鏈,離不開本地農民的參與。荊門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付祖科說,應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搞初級農產品加工,一是可以提升農業附加值,二是可以減少農產損耗浪費。要優化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收購價,同時也要增強農民的履約意識。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湖北正在實施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堅持引進頭部企業與培育本土企業“兩條腿”走路,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到2025年,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數量達到6000家,帶動湖北省75%以上的農戶。
??(《瞭望》2023年第3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