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重要指示。
“5年來,我們舉全市之力加速推進,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一批世界級科技設施迅速集聚,開放型創新生態加快形成,科創中心建設取得重要的階段性突破。”在剛剛召開的2019上海科技獎勵大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宣布。
其間,中國每年十大科技進展,上海均有成果入選;50項重大進展,上海牽頭和參與共11項。這座開埠不到兩百年的城市,被科技創新重新定義價值。
5月24日,“2019浦江創新論壇”上,來自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位創新大咖即將深入探討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影響及對策,描繪全球科技創新的新愿景、新未來。
新定位究竟給上海帶來了什么?又將把這座城市帶向何方?
原動力澎湃 科技創新前瞻布局
“我就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覃重軍(左二)研究團隊正在分析人造酵母菌株的脈沖場凝膠電泳驗證圖。楊正行攝
人有46條、小鼠40條、果蠅8條……真核生物細胞一般含有多條染色體。“為何不將擁有16條染色體的酵母菌變成一個只擁有一條環形染色體的全新生物?”2013年5月8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遛彎時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回去后,立刻將這個瘋狂想法記錄下來。“我就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一年半后,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誕生。2018年,它與國際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成果,居中國十大科學進展前兩位。
2019年,全球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上海天文臺牽頭國內學者參與;2018年,我國首次自主研制的大飛機C919飛上藍天;2017年,超強短激光裝置實現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脈沖峰值功率創世界紀錄……
據統計,2018年上海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發表原創論文85篇,占全國總量32.2%。2018年上海共有47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上海牽頭完成29項,占全國10%。
“過去,科學家耗費數年才解析一個蛋白質分子結構;如今,在上海為蛋白質晶體拍一張照只需0.1秒,看清一個蛋白質結構,最短只需2分30秒。”蛋白質設施質譜系統負責人海歸博士后彭超補充,“科研機構并不需要向其支付機時費。”在海科路333號,科研人員利用生命科學領域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研究課題,過程變得高效。
我國目前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和公共實驗平臺“上海光源”(上海光源供圖)
“一個月兩次,每次申請兩個小時實驗時間。”5月初,上海睿智化學研究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敬賢帶著團隊在“上海光源”線站上緊張記錄數據。而之前,公司去澳大利亞做分析,光攜帶液氧罐的運費一趟就要花1500-3000美金,還不加實驗費用。
2019年5月,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滿10歲。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趙振堂介紹,上海光源累計已有24684個用戶,國際領先成果層出不窮。
2017年2018年,張江實驗室和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先后掛牌成立;李政道研究所、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等一批創新機構和平臺相繼在張江國家科學中心設立;上海光源、蛋白質設施劃轉完成,上海光源二期、硬X射線、超強超短激光、軟X射線、活細胞成像等一批大科學設施開工建設。
據統計,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預計到2025年,設施將全部建成。
第一個嘗螃蟹 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活力
“如今上海,不僅是傳奇企業和殿堂級人物匯聚地,也是草根逆襲的重要平臺。”
箭上設備測試檢查(上海航天 供圖)
“以前,科研項目經費審核非常嚴格且不能靈活調整。”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孫麗珍坦言,一些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制度困住了創新主體的手腳,違反了科研規律。
科改需要“第一個嘗螃蟹”的勇氣。上海科創22條、科改25條陸續出臺。近日,《關于進一步擴大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科研事業單位科研活動自主權的實施辦法(試行)》又火熱出爐,“放權松綁”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據悉,《上海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已列入2019年度立法計劃,有望2019年底正式發布。
科技創新與科技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下,上海科創改革之火已然燎原。
“我一路都得到了支持和資助,并且允許探索。”上海大學蒲華燕深有體會;“上海對科技創業企業關注越來越多,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擁抱新技術。”達而觀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陳運文說,來自市里的支持和肯定讓他們這些“技術宅”倍受鼓舞。5月15日,包括陳運文在內的10人獲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據統計,2018年上海共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10萬余份,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逾1.8萬份,占比超過18%,穩居全國第一。同時,上海集聚中國兩院院士173人(占全國總數超過10%),上海領軍人才1504人,上海青年拔尖人才220人,超級博士后264人,首席技師1617人。
五年里,上海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705家,有效期內高企總數達9256家;新增科技小巨人(含培育)180家,累計1978家。
“如今上海,不僅是傳奇企業和殿堂級人物的匯聚地,也是草根逆襲的重要平臺。”朱啟高感慨。
吸引和培養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學家、創業者和企業家,來上海做出影響世界、重新定義世界的創新,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朱啟高認為,“上海要實現創造,就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盡可能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服務質量,當好科創企業‘店小二’,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痛點’和‘堵點’,”上海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巡視員裘文進說。
深度融入 支撐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也已成為了這座城市榮光的一部分。”
2018年5月,“探索者聯盟”領頭人再次來到聯影醫療,驗收項目階段性成果。(聯影供圖)
2018年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10659.91億元,同比增長3.8%,增速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2.4個百分點。
在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方面,微工院國內首條8英寸“超越摩爾”研發中試線和硅光子技術平臺,成功服務華為、中芯國際等海內外企業70余家,吸引落地企業15家;智能制造平臺上線汽車動力總成零件智能制造驗證示范線,7個企業孵化項目完成……
“核高基”、集成電路裝備、寬帶移動通信等專項取得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天地一體化、智能制造與機器人、網絡安全等領域前瞻布局和突破能力得以強化;中芯國際、華力二期、和輝光電等重大產業項目穩步推進……同時,上海也在不斷推進重大產業技術布局及攻關。
新一輪行動方案發布,布局12項重點任務;上藥集團、國藥控股、和黃藥業等龍頭企業產值和銷售持續增長;微創、聯影等創新型企業在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已實現逆勢增長。
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示范運營深入推進,200輛燃料電池車在嘉定示范區投入營運;圍繞能源互聯網、海洋科技、綜合交通、生態環境、城市建設等民生熱點領域,“科技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完成……可見,科技創新支撐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提高。
“改革開放40年來,從首家中美合資制藥企業上海施貴寶的成立,到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家入駐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外資企業,再到浦東成為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最為集中的區域,”朱啟高認為,跨國企業的見證、參與、推動,也已成為這座城市榮光的一部分。
據統計,目前,上海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例達4%,比五年前提升0.35個百分點。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平均每個工作日新注冊企業達1332家,活躍度達80%以上,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始終處在全國前兩位。
滿盤皆活 打造全球科創中心“強磁場”
“上海特別是浦東,一直都處于改革開放前沿,龍頭公司、創新公司都在這里。”
國內首個5G+AI張江智慧島無人駕駛接駁車(上海聯通供圖)
春末夏初,微軟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實驗室落戶張江人工智能島,從計劃到運營,不到四個月。“上海特別是浦東,一直都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產業生態鏈很全,各個行業的領軍公司和創新公司都在這里。”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很直接。
張江人工智能島就像個不斷長大的生命體,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濤打了個比方,“只有10萬平米、20多棟樓,但我們希望能建立起完整的人工智能生態。臨港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漕河涇信息技術產業園、市北高新大數據產業基地、徐匯濱江人工智能總部基地、長風生態商務區等區域產業集聚明顯;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中以(上海)創新園建設……不同產業園區,各有側重又有競爭。
“園區3.0版注重產業生態鏈,以‘基地+基金’的創新運營思路,把產業資本滲透到諸多核心要素,引進和培育世界級領軍企業。”上海市北高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羅嵐介紹,市北園區目前擁有注冊企業2800余家,科技型企業占比超過70%。
“張江擁有大批創新創業孵化器,專注長三角區域內發現、培育和催生現象級科創企業,通過資本賦能推動區域協同創新。”上海張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韓露透露。
長三角新一輪科技合作三年行動計劃發布、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啟動、科技創新券在上海、長興、嘉興,宿遷、蘇州等地實現通用通兌;與此同時,持續深化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科技合作,加快推進國際技術轉移渠道建設。
提升上海科創中心策源能力,“一個核心區,N個承載區”的科創中心布局和協同創新格局初步形成。
持續提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度和顯示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世界一流實驗室和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打造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創新成果的“原產地”。李強要求,上海要緊緊圍繞形成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方式這個關鍵,把各方面創新要素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形成科創中心建設“滿盤皆活”的生動局面。
羅嵐理解,這是對上海全球城市定位的深度思考,也是基于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鏈變遷的趨勢判斷,將會成為引領上海未來發展的重要支點。
科技創新的新定位,給上海這座城市帶來了活力、勇氣與遠大目標。
向全球科創中心進軍!滿盤皆活,城市未來可期。
(責編:嚴遠、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