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頻道: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社會
罪錯未成年人分級處遇:司法對“弒母少年”不再沒轍
2019-02-18 10:16:50   來源:人民網(wǎng)

     一種說法

  “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并不代表對罪錯未成年人就只能“教育教育”了事,而把“懲罰”置于樓閣任其空轉(zhuǎn)。

  2月12日,最高檢發(fā)布的《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guī)劃》指出,檢察機關將深化涉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探索建立罪錯未成年人臨界教育、家庭教育、分級處遇和保護處分制度。

  這其中的“臨界教育”“分級處遇”,雖然語焉不詳,卻頗受輿論熱議與好評。

  在公共輿論場上,有關罪錯未成年人的責與罰,動輒成為焦點,評論累牘盈篇,自是有喜有憂。

  喜的是社會對罪錯未成年人從不缺少關注,對懲惡揚善的價值指向從不缺乏期待。憂的是現(xiàn)行責任機制還未能無縫覆蓋到罪錯未成年人的各個年齡段。一碰上“12歲少年弒母司法無為”或“14歲少年被抓叫囂還能再偷400天”等典型個案,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吁請就會與情緒宣泄、制度批判等夾雜在一起,洶涌而來。

  但類似這樣的討論,每次都沒有答案。未成年人正處于人生的成長階段,可塑性強,但心理狀態(tài)不夠穩(wěn)定,辨別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弱,道德和理智相對模糊,易受外界的影響。也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這些身心特點,現(xiàn)行法律對未成年人司法定下了“教育、感化、挽救”這六字方針。在這六字“黃金法則”之下,還有“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以及“少捕、慎訴、少監(jiān)禁”等司法原則。

  原則雖好,解決不了個案的尷尬。依法懲處不夠年齡,教育感化效果不大。能批評公安抓了又放嗎?公安又不是法院。能批評法院無動于衷嗎?法院本就“不告不理”,案子都沒來怎么判罰?最后還是回到立法不健全。

  這么明顯的立法漏洞,在有法可依已基本解決的當下,怎能空有社會關切而無立法回應?“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并不代表對罪錯未成年人就只能“教育教育”了事,而把“懲罰”置于樓閣任其空轉(zhuǎn)。

  教育是多方位、多層次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也是教育,而且還是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沒有責任意識教育,如何能讓未成年人在錯誤面前望而卻步?

  這就是“臨界教育”“分級處遇”備受輿論關注的背景所在。

  接下來的問題在于,“分級處遇”如何分級?因此而產(chǎn)生的人財物誰來解決?

  可以肯定的是,對檢察機關來說,也只有進入了檢察程序的罪錯未成年人,才有可能進入檢察“臨界教育”和“分級處遇”的視野。

  但經(jīng)由“臨界教育”和“分級處遇”的社會關切和改革期待,又是那么真實而具體。對罪錯未成年人,在制度設計上絕不能僅有“坐牢”和“放人”這兩分法(這是通俗的理解,當然現(xiàn)行法律上也有緩刑、社區(qū)矯正等方式)。

  以世界各國的經(jīng)驗來看,僅拘束性保護處分,就大致包括了訓誡、安置輔導、保護性管束、機構(gòu)矯正等多種形式。我們在罪錯未成年人的責任機制完善上,還有太多空間。

  檢察機關的“規(guī)劃”,提出“臨界教育”“分級處遇”等解決辦法,已是進步。當然這不是檢察機關一家就可以“單兵突進”的改革,它還是一場需要家庭、學校、教育部門、民政部門、警察部門、審判機關、立法機關,以及相關社會組織和團體都來參與的公共改革。只有各司其職、同步推進,“臨界教育”“分級處遇”才能從紙上的概念,落實到現(xiàn)實中管用的制度。

  王琳(法律學者)


技術支持:湖北報網(wǎng)新聞傳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鄂ICP備2020021375號-2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190) 備案號:4201060200352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国产曰批视频免费观看完,中文字幕无码人妻777网,欧美特黄激情视频一区一区
亚洲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 天天在线天天看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在线盗摄 | 香蕉久久AⅤ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第16页 |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