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記者 鄒德祥)3月18日,在武漢舉行的2025年“中華美食薈”現場,一顆直徑5公分的魚丸正在演繹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微觀樣本。黃岡展臺上,由“鄂東”白蓮河青背胖頭魚制作而成的手工魚丸日均售出3000余顆。
昔日,賣“一尾魚”,如今賣“一條鏈”。小小魚丸,日進“斗金”。數字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一條魚產業躍遷的進化之路。
“剪刀差”劃出新公式——從“塘間到車間”的產業躍遷
時間回溯到2024年4月12日在廣東東莞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食品及配料博覽會和第二屆中國國際預制菜產業博覽會,在“鄂東”白蓮河青背胖頭魚展區,來自海威達水產食品商行的市場部經理一行駐足觀看,對人放天養的白蓮青背胖頭魚給予稱贊。
展臺前,58歲的手工魚丸制作人陳師傅手持特制竹刀,刀刃沿魚尾逆鱗而上,頃刻間骨肉分離,魚頭仍在翕動。“過去我們講究魚不見水,丸不沾鐵,現在用上了液氮速凍技術。”他身后,真空包裝的魚丸在液氮冷霧中,凝結著傳統技藝與科技創新的“親密握手”。
2024年5月29日上午8:30,在武漢市洪山區關山街道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南湖社區居委會門口,個大肥美的白蓮青背胖頭魚受到市民青睞。當天活魚銷售150公斤,袋裝的風味大白刁賣了70多條,帶去的手工魚丸銷售一空。
在這場產業升級裂變的對話中,黃岡市淡水魚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頗具深意:2024年全市胖頭魚養殖面積較五年前基本持平,產值卻逆勢增長40%。這組“剪刀差”劃出的,正是從“塘間到車間”從“一條魚到一條鏈”的產業躍遷軌跡。
“不是在賣魚”催生新活法——從“一條魚到一條鏈”的增值路徑
今年3月4日至7日,湖北萬灣湖胖頭魚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涌帶隊完成對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水產市場的考察,并與廣東一縣一品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湖北白蓮河水庫青背胖頭魚即將“跳”上大灣區市民餐桌。
在南下考察期間,張涌的記事本寫滿行程:5日上午簽約連鎖餐飲中央廚房訂單,下午約見生鮮電商采購總監,次日又走訪多家中高端餐飲企業。他手中的產業圖譜顯示,這條青背胖頭魚已被解構成精密的價值公式——魚頭入餐飲、中段制魚丸、魚尾做調理品、魚骨熬高湯、魚鰾制干品,連魚鱗都轉化為膠原蛋白肽原料。
“我們不是在賣魚,而是在經營產業鏈和飲食文化。”張涌的比喻揭示現代農業的本質變革。當傳統養殖戶還在計較每斤魚價漲跌時,萬灣湖公司已建立起“養殖基地+冷鏈物流+電商平臺”的產業鏈,讓每尾魚的附加值提升250%以上。這種轉變恰與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推動農業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形成戰略共振。
“魚躍龍門”創造新裂變——從“庖廚技藝到靠數興業”的時代啟示
3月9日,南下考察剛返回公司的張涌一行,帶著那些魚制品和收集的300多條消費者數據信息,返回白蓮河畔的青背胖頭魚研發中心。
公司經營分析會上,張涌翻看記事本說:“不同地域的消費口味和習慣有所不同,我們的產品要因地制宜量身打造。”
“00后偏愛藤椒味魚丸,長三角客群關注低鈉配方,粵港澳客戶傾向藥膳風味......”湖北萬灣湖胖頭魚養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云飛分析。公司將持續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全面推進產業鏈延伸、供應鏈打造和價值鏈提升,讓“鄂東”白蓮河青背胖頭魚“游”出黃岡、“游”向全國。
過去是賣魚產品,將來要賣“數字魚”圖譜,這也是黃岡農特產品即將由千年農耕文明導入產業互聯網賽道的分水嶺。
其實,這種變革在東莞食博會上已初見鋒芒。當萬灣湖的液氮鎖鮮魚丸與預制菜結合,創造出“5分鐘魚丸豆腐煲”時,傳統水產加工與現代快消品業的邊界轟然消融。“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演變為現實。
昔日,白蓮河畔漁人收網的掌紋厚實堅硬;如今,透過智能科技和大數據“精確畫像”的時代已經來臨。
輕拭電腦鼠標的指尖,黃岡這條“游”出大別山的青背胖頭魚,正以其躍動的身姿詮釋:在高質量發展坐標系中,農業的價值重估才剛剛開始。從“靠天吃飯”到“靠數興業”,從“論斤稱賣”到“論克計價”,這條魚的進化史恰是黃岡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