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文/陳行效)老屋乃我家祖宅。它坐落在洪湖岸邊水鄉古肆汊河鎮掛嘴內荊河畔。老屋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歷史,它承載著幾代人的愛和生活的記憶,它是一家人人生風雨中的港灣。同時,老屋鐫刻著家人和故鄉的愛,是濃縮著鄉愁的一段厚重的歷史。
解放初,連續幾年豐收,家庭經濟狀況好轉,便籌劃重修老宅。一九五三年秋,動工興建。師付們制作房架,拆除茅草房,立起三間七柱房架。繼而用舊磚砌外墻,蘆葦加稻草作內壁,麥桔履蓋屋面。歷經月余,新房落成。
房屋建成后,家里糧倉見底,以雜糧萊粥為生。唯盼來年好收成。
誰知大災將至。一九五四年春,陰雨連綿,尤其端午過后,超一月大雨滂沱,積澇成災。更嚴重的是長江洪水泛濫。農歷六月九日,監利車灣處江堤決口,兇猛的洪水如脫韁野馬,劈頭涌來!鄰居紛紛將農家具寄存我家樓上。洪水迫近,父母駕船將尚幼的我們姊妹和年邁的祖父母送至峰口二姑家,急忙返回,站在齊腰深的洪水中,推倒墻體,給屋架打保樁,隨即忍心離開。到峰口后,按轉移要求,駕船載全家九口及鄰居一家人,逆流而上,日夜兼程,行船數百里,直至鐘祥舊口才安頓下來。
兩月后,洪水退卻。全家返回。但見屋后檐檁及立柱遭洪水撕裂卷走,主屋架及屋面尚好,尤見中柱后有根立柱于樓上尺許處被所擱農家具磨損岀缺口,不禁為房屋之牢固和保護措施得當而感嘆!當時,父母設法修好外墻,即外出謀生,一家老小留老屋生活。隆冬時節,冰天雪地,北風怒號,四處透風的老屋仍傲然屹立。
往后數年,因勞少人多,收入僅維持生活,多次修葺老屋,也只能用土坯代替蘆草壁,用蒿葉翻修屋面。老屋終究是磚草房,但它卻是我們溫暖的家。歲月匆匆,漸漸長大的我,無論岀門讀書,還是在外工作,不管多遠,只要放假,都趕回老屋與家人團聚。一九六八年春,我和愛人的婚禮在老屋舉行。當時,賀者云集,喜氣盈庭。婚后至七十年代,四個子女相繼在老屋出世。待在工作單位度過哺乳期后,便陸續送回老屋,由曾祖母和祖父母撫育,直至上小學。可以說,老屋是我們家孩子童年、幼年成長的福地。
八十年代,單位分配了住房。孩子們告別老屋,和我們在一起生活并上學。然每逢節假日,尤其是春節,我們都帶著孩子回老屋與長輩團聚,共度佳節。
一九八三年農歷十月,曾祖母九十壽誕慶在老屋舉行。子孫后輩齊聚華堂拜壽,老屋呈現一派紫氣東來,瑞繞華堂的新氣象。
九十年代,我們奉調進縣城工作,孩子們相繼考取大學,外岀求學。年邁的父母留守老屋。因無自來水設施,加之房屋年久失修,透風漏雨,生活多有不便。我們便接二老進城生活。老屋暫時閑置。
二OO七年,老母不幸離世。爾后,老父疾病纏身。為更好奉養老人,特籌劃重修老屋。
二0一O年金秋,重修老屋 。師付們筑高基腳,增添房檁,屋面鋪木板、葦蓆、油氈,訂瓦條后蓋瓦,周圍砌墻并貼青灰色條形瓷磚,室內裝杉木中堂、隔板、樓板,地面貼瓷地板,完善水電設施。然后請仿古建筑師做房垛、門楣。這樣,老屋終顯明清風格,煥發青春!
老屋修繕后, 已退休的我們離開城區,搬回老家,接老父回老屋奉養。親人們,包括親戚、孫兒、孫女、重孫們,不管在外生活,還是工作、學習,都擠時間回老屋探望和陪伴。庚寅、辛卯兩年,闔家歡聚,圍在活祖宗四周,或聊天、或合影、或聚餐。其樂融融!二O一二年初夏,老父在老屋溘然離世。
送別老人后,我們定居老家。這樣,既能目睹舊物以慰思念之情,又能經常祭掃陵墓以祭奠先輩。
定居老屋,我們以弟兄、子侄為鄰,朝夕交往,同鄰里鄉親常聚,閑話家常,鄉情更濃;節假日,子女們及孫子回老屋相聚,姊妹及其后輩亦常探望,親情更深。
老屋修繕后,我們即在前庭后院栽種桂花樹、香樟、水杉、銀杏和各種花木。經精心培育,各種樹木茁壯成長,枝葉繁茂,四季長青,花木應時開放。我們安居老屋,長年綠樹環繞,四季鮮花相伴。春櫻夏紫薇,秋桂臘紅梅。我們的生活環境絢麗多彩!
生活在老屋,我們盡享田園之樂。長年養家禽,種菜園;春夏捕魚蝦、扯蒿草、抽藕帶、打蓮蓬;秋冬挖蓮藕……這樣,既獲取了大量健康食材,使日常生活自給有余,又愉悅了身心,陶冶了情操。真可謂物資精神雙豐收。
住在老屋,遠離繁華,我們清閑自在。每天晨起健身,臨晚散步,白天或看書寫字,或做家務和輕微農事;晚上看電視或瀏覽手機。隨性而為,愜意自在。這樣悠閑自如的退休生活,不少老同學、老同事挺羨慕呢!
我愛我家的老屋。曾經,老屋雖然破舊,但它是親切的;老屋雖然丑陋,但它是溫暖的。它連同那些艱難和美好永遠鐫刻在我的心中。無論你身居何處,無論你處境如何,家鄉的老屋永遠是你生活成長的根。
( 作者單位:洪湖市第一中學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