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發展的脈絡中,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如同一根根纖細的繡花針,穿針引線間不僅織就了居民的安居夢,也繡出了城市的文明新顏。近年來,應城市紀委監委攜手住房與城鄉建設局,以精準監督為筆,以共同締造為墨,緊盯老舊小區改造中的風險點,強化監督,確保改造工程順利進行,讓居民在改造中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提升。
靶向監督:確保改造工程精準高效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應城市紀委監委針對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具體問題,如屋頂漏水、管網老化、環境臟亂差等,開展了靶向監督,通過與應城市住建局緊密合作,對照國家政策要求,督促制定改造方案,確保改造工程按時按質完成。目前,應城市2024年實施改造的8個片區116個小區10156戶已按計劃進入收尾刷黑階段。精準的靶向監督,成為老舊小區改造的精準發力器,使得改造項目能精準地滿足居民的需求,每一步都朝著居民需求的方向前進,提升了改造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靶向監督的推動下,應城市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熱情高漲,通過屋場院子會、微信小程序等多種渠道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些建議經過整理和分析后,成為改造方案的重要參考。例如,在2024年翠鳴居小區的改造過程中,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主動與該小區居民溝通訴求。
小區業委會成員張先生說:“改造前,紀委監委組織了座談會,聽取我們的意見。改造中,我們的建議被采納,不僅電改了、水改了,還拓寬了小區道路,打通了消防通道,消除了消防隱患,真正做到了為民所需。”
翠鳴居小區打通消防通道前后對比
專項督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崩吓f小區改不改、怎么改、改得好不好,群眾說了算。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在老舊小區改造專項監督檢查中,制定了詳細的監督計劃和工作措施,對改造項目的招投標、施工、驗收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深入一線拓寬線索來源,推動職能部門履職盡責,保障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廉潔透明、高質高效。12345熱線是民意的集聚地,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以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疑難工單專項監督為切入口,要求應城市住建局每月上報群眾反映的問題線索,排查12345熱線工單中群眾反映強烈的老舊小區改造問題及工單辦理問題,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解決。
同時,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通過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建立項目公示牌、對群眾投訴較為集中的問題赴現場督導調研等方式,引導社區居民進一步強化監督意識,一方面,督促應城市住建局對各類信訪投訴件指定專人負責,清單化“對賬銷號”;另一方面,對上級轉辦的各類涉紀信訪進行督辦,持續跟進落實。
今年以來,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已通過走訪群眾、暗訪摸排等方式赴8個老舊小區片區進行檢查,查閱資料70余份,推動解決文明施工措施落實不到位、群眾訴求解決不及時等問題20余個,對專項整治中干部履職、工作作風等情況強化日常監督,常態化開展談話提醒。
西大街小區改造前后對比
建章立制:推動改造后長效管理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睘槠平饫吓f小區改造中的難點痛點,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通過開展“下沉式”監督、走訪調查,對改造中存在的問題、建議進行收集匯總、梳理分析,研究解決方案。例如,小區改造后如何實現長效管理?小區居民“花錢買服務”的意識淡薄,物業進駐后持續虧損,如何保持改造成果?
為此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督促對納入改造計劃的小區,由各街道社區牽頭、住建局進行業務指導,與項目改造同步選聘業主委員會,改造完成后有條件的小區引進信譽良好的物業公司進行有效管理,并監督應城市住建局出臺了《應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后實行市場化物業管理實施方案》,給予進駐老舊小區物業服務企業補助資金,形成良性互動,破解物業管理難題,建立完善改造后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實現長效管理。
據了解,應城市共440個老舊小區進入國家項目庫,總建筑面積400萬平方米,總戶數41865戶,自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以來已完成改造400個小區、371萬平米,總投資額近6.86億元,惠及居民37929戶。目前,應城市已獲批58個小區、3644戶的2025年老舊小區改造計劃,預計在2024年的11月拉開序幕,到2025年6月完工交付,屆時將實現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全覆蓋。
居民們紛紛表示,改造后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例如,2024年改造后的凱發康城小區王女士表示:“改造前小區環境差,管道老化,生活很不方便?,F在好了,小區煥然一新。特別是以前小區臨街飯店因房間不足,在小區內搭建活動板房接待客人,在此次改造中零零星星共拆除300余平方,把公共空間還給了小區居民,消除了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p>
白玉蘭小區違建拆除前后對比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市紀委監委的靶向監督下,應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未來,市紀委監委派出第一紀檢監察組將繼續攜手住房與城鄉建設局,確保國家政策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落地生根,讓更多的居民享受到改造帶來的實惠,共同締造美好的家園。(來源: 應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通訊員張明慶、編輯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