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樓大廈林立,道路寬敞整潔,環境清爽宜居,產業蓬勃發展……初夏時節,穿行在黃石市陽新縣城東管理區各處,每一處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美景。
這一頭,拆除老舊危房,建設文化活動廣場,革新路面和路邊配套,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那一頭,新建優質果園,推廣特色種植,打造產業基地,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灣組里,村民們或三三兩兩聚在亭子里閑聊,或陪著孩子在廣場上運動、嬉戲;小區內,居民們和諧相處,在秩序井然的環境里散步、串門。
就連久居城東管理區的老居民,面對這幾年城東管理區的變化,也會不由得豎起大拇指,毫不吝嗇地說出幾句肯定的話。
推動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6月5日,微雨蒙蒙。在陽新縣網湖湖畔的城東管理區新塘社區茶園里,幾名工人正操作機器忙碌著。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茶樹上端的老葉片被整齊地修剪掉,枝椏光禿禿地探進細雨里,感受著微風細雨的“潤物細無聲”。
茶園工人正在操作機器
新塘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汪新軍介紹,剪掉茶樹的老葉片,是為了讓茶樹更好地發新芽,只有發了新芽后采摘下來的嫩葉,才能制作成鮮嫩美味的茶葉。
網湖邊的這片茶園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這里產的茶葉一直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新塘春”,是當地的著名品牌。這幾年,借助陽新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茶葉產業的東風,在城東管理區的引導和支持下,新塘社區聚焦茶產業,引進資金和先進設備,開發和壯大茶園,目前該社區已有茶園1000余畝,產值達到了1000萬元,實現利潤200萬元。
“在采茶高峰期,這里每天都需要約300人采茶。”汪新軍說,茶園按鮮葉每斤30元至50元結算工錢,按每人每天采4斤算,光采茶一天就能有近200元的收入。因此,茶園不僅帶動了新塘社區的居民務工,還吸引了不少周邊的居民前來參與。
而在距茶園不遠處,“網湖豐義花鳥世界”文旅項目也生機勃發。漫步其中,小路兩旁成片的月季競相綻放,在微風的吹拂下嬌艷動人,勾勒出動人景致。
這里還建有民俗研學基地、婚紗攝影基地、藍莓基地、無花果基地、沃柑基地等,著力打造集濕地觀光、研學科普、運動休閑、生態康養、文化體驗、親子游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網湖花鳥生態博物館和國家3A級旅游景區。
這是城東管理區推動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在做大做強本地產業上,僅2023年,城東管理區就新建優質果園500畝,推廣特色種植面積1265畝,建成何垅村200畝沙嘴螃蟹養殖基地,啟動十里湖千畝稻螺套養模式,焦山村的油茶基地、良薦村的花卉苗木基地初現規模,“新塘春”茶葉、十里湖農副產品等產業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花卉苗木基地初現規模
城東管理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產業發展,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發力環境整治,建設和諧美麗家園
6月4日,城東管理區石震村石震灣石氏宗堂旁,在村“兩委”干部的指揮下,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機械設備,逐步拆除了4棟老舊危房。
石震村地處陽新縣城郊結合部,灣組里不少老房子都是20世紀所建,這些房子雜亂無章地“擠”在一起,預留的道路不到一米寬,人走動都不方便,車輛進出更是不可能。而且,由于年久失修,很多老房子已經成了危房,是名副其實的“定時炸彈”。
“今年開始,我們村‘兩委’開始逐戶做房主的思想工作,動員他們拆除舊房。”石震村“兩委”成員石偉君說,僅今年5月份,石震灣就拆除了50余戶老舊危房,全村共拆除了近100戶。石震灣路口水塘邊,原本是一片荒地,村民們的生活污水排放流經這里,臭氣熏天。去年下半年,石震村積極爭取改造項目,用集體土地置換后,在這里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廣場下鋪埋了污水管網,廣場上則鋪設了大理石,新建了走廊、涼亭,移栽了花草樹木。
“目前,村里正在多方籌措資金,預計今年內可以在廣場上安裝好各式健身器材。”石震村黨支部書記石建剛介紹,每到晚上,廣場上就聚滿了村民,或聚在亭內聊天,或陪孩童玩耍,或打羽毛球、跳廣場舞健身,很是熱鬧。
而在另一頭的何垅村石港組,人居環境整治已經初見成效。從興富大道右轉進入石港組通組公路,路面已經硬化并鋪設柏油,與道路兩旁的綠植相映成趣。
車輛駛入石港組,路面上規劃好了行車線和停車位,車輛有序停放。緩步行走在灣內的石板路上,欣賞著路旁盛開的花朵,仿佛置身于公園內。
灣內石板小路鳥語花香
據介紹,石港組的居民均為王英庫區移民,為了改造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城東管理區前后共投入了680萬元。目前,石港組內鋪設了污水管道,彩繪墻、生態晾衣架、廊亭等一應俱全,儼然一個世外桃源。
為了改善轄區的人居環境,城東管理區先后出臺了《城東管理區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方案》《城東管理區城市管理實施方案》《人居環境常態化考核評比方案》等文件,并嚴格執行每周一檢查、每周一評比、每周一通報、每周一例會、每季度一拉練制度,將人居環境整治成效同年底考核相掛鉤,營造了比學趕超、人人參與、共建美麗家園的濃厚氛圍。
狠抓文明創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023年7月,城東管理區向陽社區掛牌成立,下轄陽新縣教育城及周邊數個小區,常住人口超過1.5萬人,流動人口較多,是陽新縣城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接手之初,我們對整個社區的情況進行摸底,發現了很多問題。”向陽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翠介紹,這些問題包括小區內車輛亂停亂放現象普遍、小區居民公共活動場所不足、部分小區矛盾糾紛較多等,雖然單個拿出來看都不是什么大問題,卻很影響城市形象和居民的幸福指數。
向陽社區的這些“問題小區”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華城新都小區。小區門口路面大量破損,居民出行不便;小區門口的綠化帶被人開辟成了菜園子,施肥后臭氣烘烘;小區里4個架空層大晴天都會積水,其余地方成了雜物堆放間;車輛亂停亂放,居民無視勸阻,我行我素;物業費收不上來,物業管理舉步維艱。
對此,向陽社區聯合共建單位和社區下沉黨員,在華城新都小區先后召開了16次協調會,引入智慧停車系統、劃設車位線和非機動車停放區、籌措資金修繕路緣石、清退菜園地復種綠化作物、改造架空層、挖排水溝鋪下水管、增加運動健身設備、刷白小區外墻、制作彩繪墻、化解小區歷史遺留的矛盾糾紛……改造后的華城新都小區,獲得小區居民的交口稱贊。
修整后的小區環境整潔、道路寬敞
除了小區內部環境,在城市公共區域的管理上,向陽社區也狠下了一番功夫。李翠介紹,從去年7月至今,向陽社區共爭取資金修補了2500余平方米的路面,清理了1500米長的景觀渠,聯系住建部門修繕過街天橋,修復多處公共綠化帶,在公共道路兩側安裝休息座椅,以社區力所能及的方式,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居民的幸福感。
據了解,在城市文明創建上,城東管理區一方面以各個社區為重點,提升服務能力,改善小區環境,營造文明氛圍;另一方面,大力優化城市秩序,以城市核心區為重點區域,把治理臟亂擺放在整治工作第一位,清理占道擺放經營,規范臨街晾曬,整治擺攤設點,對于存在安全隱患的戶外廣告及時拆除,成立游商攤販、夜市整治行動專班,針對商業街、門店多、人流量大的位置進行常態化管控。
“我在城東管理區住了20多年,這幾年變得越來越好,已經逐漸接近了我夢想中的家園。”居民陳世謀欣喜地說。(柯云峰、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