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長江經濟帶水域經濟博覽會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行,“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城市水資源)創新聯盟”(以下簡稱“創新聯盟”)正式成立,在當天下午舉行的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城市水資源)專題研討會上,來自水務、計量、數據等行業的專家學者、知名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建設與應用的新方向和新趨勢,為國家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建設建言獻策。
會議現場
譚德寶作報告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副總工程師譚德寶教授,作為我國智慧水利專家和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城市水資源)主創成員,在會上作了題為“流域數字孿生建設與應用”的專題報告,分享了對流域數字孿生概念的認知與理解,介紹了建設數字孿生流域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成果和成效,如多元數據采集和智能傳感器技術、預測和預警技術、知識圖譜及基于自然語言大模型知識服務平臺技術等。他最后指出,應持續深化數字孿生核心技術體系研發,充分發揮“四預”功能,逐步融合流域綜合管理調控業務流程,整體提升應對自然變化不確定性的優化調整控制的韌性能力。
舒詩湖作報告
東華大學教授舒詩湖通過水表企業實驗室測試、第三方檢測、政府監管檢測數據,分析了電磁水表的計量特性,根據抽樣規則對不同使用年限、不同口徑的60個在用電磁水表進行計量精度評估,并分析了電磁水表在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和漏損控制中的應用成效。
王強作報告
上海鉑爾怡環境、德國NIVUS(尼沃斯)集團中國區負責人王強通過“排水用電磁流量計在線校準的原理、方法和實踐”報告,從流量視角看水務數字化,講述了流量測量原理和產品比較、測量誤差來源和流速剖面的影響因素,對于外管網、進出水、提升泵站、回流渠道、溢流及其他應用場景,以進出水水量平衡、電磁流量計在線校核、GPT等數據分析為基礎,提供了提高設備壽命和減少維護工作量的解決方案。
姜繼平作報告
為設計效率成本均衡的高質量水質監測網絡,南方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姜繼平教授作了題為“城市水系統水質傳感網絡設計、數據診斷應用和決策”的專題報告,圍繞受納水體和排水管網,支撐水質監測網絡智能精準設計,提出系列關鍵科學問題,構建方法學框架;建立水體監測“信息提取-探查論”概念模型,厘清監測網絡和水質模型的相互關系;針對傳感監測難點,提出傳感監測數據異常診斷方法。
張巍然作報告
蘇伊士亞洲技術副總監張巍然以“智慧水務,數據先行”為題,介紹了蘇伊士亞洲水務運營測量數據的管理歷程和管理工作思路;不同階段對數據質量的要求和處理,展示了最新的創新成果。
王東林作報告
深圳市云識科技董事長王東林介紹了攝像識別水表的技術發展歷程,現場使用場景案例,及時響應解決用戶需求。對長期影響表計壽命的技術難點,提出解決對策,包含表計通訊技術、密封技術、電池壽命以及軟件技術構架。提出“三標三雙”:協議標準化、圖像格式標準化、接口標準化;雙備份記錄、雙模通訊、雙模采樣。
張武雄作報告
中科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武雄博士,報告題為“智能傳感器與智慧水務關鍵技術研發”,分析了我國傳感器技術現狀,介紹了智能水表、水質監測等傳感器的研究進展。面向當前新質生產力、數據產業化的需求,結合國家水計量數據基地建設,暢想未來水行業數據應用前景。
雷天兆作報告
湖北省數權數據有限公司總經理雷天兆分享了“水行業數據資產交易機制”。他表示,水行業數據資產交易平臺的實現機制涉及數據資產的認定、登記、交易、服務、安全與隱私保護、監管與合規以及參與方與生態構建等多個方面,這些機制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數據資產交易生態系統,為水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安徽舜禹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水務研究院副院長陳濱分享了“節能錯峰技術助力雙碳目標人工智能在城鎮供水調度中的應用”。
本次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城市水資源)專題研討會”的成功召開,為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的建設與應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動力,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建設與應用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通訊員劉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