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荊州市荊州區西城街道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緊緊圍繞荊州區委、區政府“4+6+N”工程,積極筑牢紅色堡壘、持續改善民生福祉、創新治理示范引領,著力構建黨建引領、街道主導、群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大格局,強化“三個堅持”,進一步扛起基層治理新擔當,書寫基層治理新答卷。
堅持發揮黨建引領,筑牢基層紅色堡壘
西城街道聚焦黨建引領作用發揮,針對“隊伍建設”“五社聯動”“群眾自治”等關鍵環節,打牢民生保障基礎,有效回答了基層治理“誰來治”的問題。
選優配強干部隊伍。西城街道連續兩年將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寫入黨代會提議,助推出臺更符合荊州區實際的城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引入“源頭活水”;通過擇優選拔新進“兩委”候選人預備人選,及時調整人崗不適、狀態不佳“兩委”成員,推動“能上能下”;通過理論學習、業務指導、崗位鍛煉等強化跟蹤培養和“墩苗”助長,創新開設社區干部“夜校”和社工證專業培訓,解決“后顧之憂”。打造了一支“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的社區干部隊伍。
組織開展社區工作者社工證考前培訓
做深做實多方聯動。西城街道牢牢把握城市更新、古城小樣板建設發展機遇,積極爭取市區部門的支持和清華大學博士生團隊、中南民族大學、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中國電信及轄區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舉街道2.1萬常住人口和1525名黨員干部之力,鏈接政界、商界、學術界等68家單位人力物力財力,凝聚發展共識,群策群力在創建5A景區、打造文化街區、建設美好社區“三區發展”上下功夫,推動黨建引領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鏈接清華大學、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等高校資源,共謀企業發展之路
用好用活居民自治。以黨心凝聚民心,西城街道上下協同進一步建強“居民委員會—網格長—居民代表—樓棟長”的組織體系,做到有形覆蓋與有效覆蓋相統一,立足整治新形勢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指導社區根據“三張清單”履職盡責,讓社區回歸自治本質,切實為基層減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改善民生福祉
聚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西城街道針對“群眾關愛幫扶”“居民公約履行”“社區網格運行”等重點領域,落實民生保障責任,有效回答了基層治理“怎么治”的問題。
精心服務,盡享“微幸福”。西城街道常態化摸排“六類人群”,落實落細“三保三防”系列舉措,建立長效關愛幫扶機制;以黨群中心為服務陣地,鏈接中糧集團、福景正創、荊周物業等資源,發動下沉黨員干部和居民志愿者骨干開展扶貧幫困、便民服務、健康知識講座及心靈慰藉等系列活動,推動多方參與精準幫扶,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開展多元化助老志愿服務
精準施策,助推“微循環”。西城街道著眼街道及各社區實際及居民需求,社區居民齊聚一堂共商共議,量身定制“幸福公約”,并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社區治理,實現公約修訂、合法性審查和備案管理全過程跟蹤;同步打通志愿服務與履約踐約,使其成為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實現全民“踐約而行、依法而治”。
“民意早餐會”協商議事
精細管理,激活“微動能”。西城街道通過重塑網格機制,壓緊壓實網格員職責任務,科學制定網格員管理考核辦法,不斷延伸“紅色觸角”,打通“紅色脈絡”;線上線下共建“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黨員接單”“三單一平臺”工作機制,讓“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成為日常;通過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干部多下沉,矛盾少上交的方式,探索建立小網格撬動大治理、小平臺服務大社區、小哨聲吹來大聯動、小調解化解大矛盾、小保障促進大穩定的“抓小促大”社會治理工作法。
網格員上門了解居民訴求 不斷延伸“紅色觸角”
堅持深化共同締造,創新治理示范引領
西城街道圍繞深化落實共同締造理念,針對打造基層治理創新實驗區核心目標,持續創新發展、挖掘特色、補齊短板,提升民生保障質效,解決基層治理“治什么”的問題。
通過街道主導、社區主抓的全方位治理體系,基層治理特色突出、亮點紛呈,取得了打造一個、帶動一片的效果。街道本級聚焦轄區豐富人文資源,創辦“楚韻課堂”,該課堂以荊楚文化傳承為主題,以群眾需求為主線,采取“1+N”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學、講、演、唱、傳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累計為轄區居民提供文化惠民服務32場次,受益3210人次,為博物館輸送優秀講解員11名,開展志愿講解服務50余次,切實將人文優勢轉化為社會效益。
“楚韻課堂”紅領巾宣講員在博物館開展志愿講解服務
據介紹,在西城街道的引領下,文廟社區探索“民意早餐會”等多樣化協商議事模式,將群眾訴求轉化為“問題清單”,與群眾共商共議共同解決;三義街社區深化“六鄰”服務品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社區落地生根;通會橋社區探索通過社區自主服務,居民自治家園,“六惠”志愿隊自愿反哺,創新基層治理示范引領;郢都路社區依托智慧社區平臺,通過“你點我供”的方式,為“老少”提供志愿服務“私人定制”;安瀾門社區建立“四方協商”機制,圍繞“方法創新”和“服務升級”兩條主線,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當家做主意識;民主社區搭建社區老年學校和幸福食堂服務平臺,統籌“五社”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形成多級聯動、多方參與、共建共享大格局。(來源:荊州區西城街道 通訊員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