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也是位列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大學。學校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前身為1952年國家籌辦的華中工學院)、同濟醫科大學(前身為1907年德國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德文醫學堂)、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前身為1952年12月創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學校)于2000年合并組建而成。因此,守護這個校園平安的喻家山派出所則劃分華科東校區、華科主校東區和華科主校西區治安管理責任區。涂小紅就是華中科技大學社區主校西區社區民警,也是2023年武漢市公安局社區民警技能大比武第四名獲得者。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上午,筆者來到喻家山派出所對社區民警涂小紅進行了采訪。
愛喝茶的社區女民警
在派出所會議室見到涂小紅時,她個子不高,身材不胖,留著一頭短發顯得柔弱且精神,但交流起來不怯場卻很順暢,估計身材是靠運動自律出來的,口才也是靠長期與居民群眾接觸溝通練就出來的。
1974年出生武漢的她,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歲月也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跡:18歲高中畢業應征入伍,在部隊熔爐里歷煉了三年后光榮入黨,同年退伍復員,次年參警。分配到武漢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工作,主管死刑犯與未成年犯罪人員工作,一干就是十八年。后調至喻家山派出所一干又是九年。因此,她先后被評選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湖北省“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曾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扎根基層,平凡堅守是需要一種什么樣的信念來支撐呢。原來涂小紅的父親就是一名武昌交警,在這種警察家風的熏陶下,涂小紅參軍后在連隊干文書工作,從中培養了她學會傾聽,善于觀察,敢于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同時也鑄就了她的一種凡事認真、執著的責任感。長期的軍旅生涯練就了自我嚴格要求的習慣也體現在她的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譬如喝茶、慢跑、跳繩都是社區民警涂小紅日常的愛好,堅持每天如此,互不沖突,真正做到工作生活兩不誤。難怪事后與筆者加微信時,連她的微信呢稱也是:“喝茶的時間到了”來提醒自己。
有人說人生如茶,也有人說女人如茶,這兩種說法放在涂小紅身上似乎都恰如其分。
“回甘、生津、喉韻、鎖喉”都是喝不同的茶所帶來我們不同的獲得感受,做社區警務工作猶如喝茶,也是要與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只要你積極陽光地去面對,用心用情用力用智去服務群眾,收獲就是人民的心”,涂小紅深有感觸地說道。
穿警服的反詐講師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鈴聲響起,穿著一身藏藍色警服的社區民警涂小紅化身“涂老師”上講臺了,這種場景已經在華科大校園里呈常態化了。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大學校園里最復雜的治安管理難度就在反電信詐騙上,來自天南海北的大學生們,他們都屬于高智商的年青一代,常常認為自己不會被騙,事實上大學生被騙的案件一直居高不下。
社區民警涂小紅為了破解這個問題,每天一上班,就忙著清點一摞摞防騙宣傳單、調試著防騙宣傳大喇叭、給剛制作好的防騙泡沫板背面貼好雙面膠,準備工作陸續做得差不多后就扛著“大包小包”進校園了。如今,在華科大各大食堂、宿舍門口,隨時可見到她那忙碌的身影,這一切為了趕在學生們中午下課前將這一張張防騙宣傳紙板張貼好,進行滴灌式反詐宣傳。待學生放學時,社區民警涂小紅又站在了人流量最多的地方向過路學生們發放著防騙單,還告知同行的輔警們:“現在正是進行防騙宣傳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
2023年3月7日,涂小紅在警務室接待了來自華科大社會學院學生劉某村的報警,她是江西景德鎮人,自己卡里4100元生活費被騙。在接警過程中,涂小紅一邊安撫情緒一邊詳細了解被騙過程。事后還掏出身上僅有的150元錢援助給該學生暫時度過一日三餐的生活難關。也許受涂警官的資助后感動,被騙學生劉某村主動加入反詐宣傳隊伍,多次配合涂警官在教室進行反詐宣講。
所以,每次防騙課堂上涂警官還帶來了一位“小助手”,主動登臺現身說法,在防騙課上講述自己的真實被騙經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傳警示效果。
截止目前,社區女民警涂小紅在華科大西校區開展反詐講座20多場,受眾學生15000多人。僅2023年,華科大主校西區電詐警情比同期下降43%。
教授樓里的調解能手
在華中科技大學,高學歷的知識分子比比皆是,他們專注學術研究領域的思維方式也常常貫穿于生活中各方面,對任何事物喜歡“刨根問底”,而現實生活中各種矛盾糾紛的產生都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時無法做出科學精準判斷,只有通過情理法相融方式方法才能達到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糾紛的最終目的。
2023年1月11日晚上,居住在西校區高層某棟汪教授跟社區民警涂小紅打來電話投訴,稱自己的女兒在高層某棟居民群里反映樓上楊教授家的噪音影響其休息。而社區民警涂小紅對此棟樓居住情況了如指掌,汪教授所指的樓上楊教授,因長期在利川蘇馬蕩療養居住,只有在十一長假期間偶爾才回家居住,自認為沒有任何行為制造噪音擾民,雙方因此在居民樓棟群里爭論激烈。為了不讓矛盾升級,社區民警涂小紅連夜趕到某棟實地查看,并登門拜訪汪教授的女兒,問明事情原委緣由,原來兩家以前因裝修、漏水等問題有過矛盾,疊加此次事件,所以雙方就在居民樓棟群里吵得不可開交。為了從源頭上化解這起噪音擾民的鄰里糾紛,社區民警涂小紅不厭其煩,通過電話溝通,入戶登門等多種方式,促使雙方見面溝通,最終樓上楊教授與樓下汪教授家達成諒解,握手言和,讓一起華科大校園內教授之間的噪音風波化解于無形之中。
守護校園的平安秘訣
在大家眼里,華中科技大學校園內優美的林蔭大道,濃厚的人文氣息,加上無處不在的青春活力,讓人充滿著好奇和期待。但校園內大學生多、老年人多、流動人口多的治安現狀客觀存在。為了適應社區警務工作時代要求,盡快做到人熟地熟悉情況熟,社區民警涂小紅堅持用腳步丈量社區的每個角落。
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負責的涂小紅摸索出一套自己的“五個一”工作法:每天上班“帶好一本子,登一次門,聊一回天,加一個微信,交一個朋友”。
寒來暑往,她堅持夏季利用晚飯后納涼時刻,冬天利用午飯后休息時間,走千家入萬戶,摸清社情民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懈努力,歷經一年多時間,她把轄區內2972戶走訪了個遍,手機里也多了3000多個微信好友,并在走訪交談中注意物色組建了一支以高校輔導員、宿舍值班員、網格員、下沉黨員、紅色物業、社區志愿者、社區律師、民調主任等380人的校園警務團隊。同時,針對轄區特點,將警務團隊分成面向學生和居民的兩大類,輔助進行流動人口全量和變量登記,通過重點人員走訪見面,安全教育、防詐騙宣傳等社區工作,既多措并舉增加了與居民群眾的雙向熟悉率。又讓他們成為全天候守護華科大校園內平安的“流動崗哨”、“活體探頭”,為平安社區治理看校護園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月的江城,珞珈山上,武漢大學校園里的櫻花如期綻放,惹得大江南北游客趨之若往賞櫻。相隔不遠的喻家山上,華中科技大學校區內,忙碌的警花涂小紅繼續帶著她的警務團隊堅守于此,日夜守護這座百年名校的一方安瀾,用平凡但不平易的三餐四季續寫著她人生的“警”秀芳華。( 文圖 / 郭永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