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旦剛過,不少讓學生、群眾和黨員干部來到位于漢川市馬口鎮的漢川二中陶廉文化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由漢川市紀委、市教育工委籌劃和支持,投資近100萬元的漢川二中陶廉文化教育基地、馬口陶教學實踐課堂于2023年11月底建成,該基地以馬口陶為載體,融青春倡廉、師生尚廉于一體,利用馬口陶特點、工藝、器形,以及漢川清廉的歷史故事等素材,延展其背后的廉潔寓意,寓廉于陶。
據記載,漢川市馬口鎮的馬口窯是湖北地區民窯典型代表,是長江中下游影響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有大量留存的古民窯窯址群之一。馬口窯自明朝隆慶年間創燒,發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荊楚大地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滋養下,造就了馬口陶獨特的風格和內涵。2010年入選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的一塊瑰寶。
基地占地面積480平方米,由陶藝教學與制作區、陶藝交流區和陶廉文化區三個板塊組成。其中,陶廉文展區有40個平方米,展陳內容由“民陶之首”、“冶土成器”、“窯上清風”和“賡續廉脈”四大版塊構成,依托馬口窯文化遺存,挖掘陶器工藝中蘊含的清廉元素,厚植廉潔文化土壤,夯實廉潔教育根基,實現了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同步傳播清廉文化,賦予非遺更加深厚的“廉”文化內涵。
令人贊嘆的是新媒體藝術幻影成像,栩栩如生地展現歷史上兩位漢川清官顧如華、黃良輝的清廉故事,增強觀展體驗,讓廉潔文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還設置了一個占地120個平方的陶藝教學主教室,這里可容納30人開展陶藝教學,由材料儲藏室、原料加工室、成型制作室、彩繪室、窯房、作品展示廳等空間組成。陶藝課程是該校校本課程之一,依托馬口制陶特色,開發豐富的陶藝課程。教師以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聘請有豐富制陶經驗的民間藝人為校外輔導員定期到校進行指導和教學。
還設置了多媒體教學的拉胚成型制作室,墻面上是根據當年馬口窯燒制陶器而繪制的作品。馬口窯制作過程分為煉泥、做坯、上釉、燒窯、出窯五步,每一個步驟,都堅持以手工制作,制陶如塑人,歷經千錘百煉,方能鑄就清白、修身為政,煉就廉潔之心。陶瓷受污,不浸其潔;經火,不變其形;寧碎,不屈其性;入土千年,不朽不銹,雅容猶存。
一塊陶泥,經過反復錘煉,千萬次糅合,在拉胚機成型,學生用自己的靈感,賦予陶土以生命。制作完成的陶坯,還會在其表面繪制圖案花紋,或者雕刻,再進行施釉處理。下一步,就是送入窯房燒制室,經高溫燒制,方見成品。
同時,設有學生作品展區。讓學生們的作品存留下,引導他們走向更遠的未來。
學校黨總支書記陳燕平介紹,基地建成一個月以來,已接待了數千名學生、群眾和黨員干部參觀學習,人們在欣賞千年陶藝文化的同時潛移默化將“廉”植入心中,以“廉”為鏡自省檢視,從思想上樹立廉潔從政、清白做人的意識。(記者陶忠輝 通訊員劉定旭、王海濤 圖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