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5日,武漢大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學生們做完實驗后,根據規范要求,分類整理實驗室廢棄物,在校園APP的“危廢轉移模塊”“下單”,詳細填寫需要處置的實驗室廢棄物的成分、危險屬性、容器數量、估重等項目。
實驗室廢物存放區標識清晰
訂單發出后,由第三方公司“接單”,派出危廢運輸專用車輛,在預定時間抵達校園指定區域接收實驗室廢棄物。經隨車人員掃描后,一張帶二維碼的橘紅色危廢標簽就此生成。
武漢大學實驗室安全管理辦公室主任石俊枝介紹,這個橘紅色的二維碼,相當于給每件危險廢物賦予了一張“身份證”,不僅處置起來更高效、精準,還能通過“智腦模式”,全程追溯危廢處置流程。
手機“下單”,實驗室危廢及時清運
實驗室危險廢物,是指化學和生物等實驗室產生的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物質,包括具有危險特性的廢棄化學品、實驗廢液、殘留樣品,以及沾染上述物質的一次性實驗用品、包裝物、過濾吸附介質等。
實驗室危廢處置,一直是困擾學校和管理部門的“老大難”問題。
武漢大學共有17個學院、900多間實驗室,因經常開展各類教學科研實驗,每年能產生200余噸種類繁多、成分復雜的實驗室危險廢物。
進行實驗操作
為解開實驗室危廢處置難題,武漢大學與具備危廢處理資質的華新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環境”)合作,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在學校的實驗室試劑與耗材管理平臺上,開辟出實驗室廢物處理信息化模塊,同時,開放端口,與華新環境構建“慧鏈智達”環境智慧平臺,打造“智腦模式”。
繁雜的危廢處置流程就此變得快速便捷,師生在手機端輕松“下單”,華新環境接單后及時轉運,建立“線上下單+線下定點回收”的危廢閉環管理模式。
管好“神經末梢”,無廢學校從學生抓起
武漢市武昌區是教育大區,共有35所中學,很多學校的實驗室一年只產生1—5升危險廢液、10—30公斤危險固體廢棄物,但如果管理不善,這些實驗室危險廢物也會積少成多,造成生態環境污染。
近年來,武昌區緊抓中小學校實驗室危險廢物處置,結合武漢市“無廢城市”創建和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等工作,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武昌區分局、武昌區教育局、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分局等部門聯手,以全域“無廢學校”創建為抓手,將學校實驗室納入小微企業危廢收集試點,激勵各學校進一步優化規范實驗室危險廢物管理流程,明確相應的暫存、轉運、處置方式,對產生的危廢進行直達“神經末梢”的精細化管理,并教育激勵學生規范實驗行為和實驗廢物收集流程,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及時轉運實驗室廢物
據了解,為助力“無廢城市”建設,武漢市著力加強實驗室危險廢物全過程管理,鼓勵各產廢單位制定實驗室危險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管理措施,減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和化學品浪費,鼓勵資源循環利用,分類收集實驗室危險廢物,妥善貯存、轉運,及時進行安全、無害化處置。(通訊員余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