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鄭秉順)盛夏八月,雖已立秋,秋老虎的火熱難當,難耐驕陽似火,奔向海拔1200米的建始縣高坪鎮花硒谷度假村,這里,的確是涼快,早晚不會出汗,中午在大太陽直接照射下,只要是陰涼處有微風吹來也不太熱。
時光,一寸寸的在眼前滑落,看太陽朝起暮落,賞花開花謝,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漸行漸遠,心中裝著美好,趁著天氣涼爽,沿著花硒谷度假村向東,走進了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店子坪村。它位于建始縣龍坪西邊緣,與高坪鎮青里壩村毗鄰,據說,多年來深澗河谷猶如一道天塹,阻斷了店子坪村村民下山的路,也阻擋了村民脫貧致富的腳步。
說起店子坪,就不得不說愚公路、愚公橋,更不得不說“在絕壁開天路,誓要天塹變通途”的當代愚公,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愚公支書王光國帶領700多名村民,一鋤一鋤,一釬一釬地砸向絕壁頑石,以滴水穿石的不懈努力,8年后,他們終于在絕壁上打通了一條“天路”,從此,店子坪村涅槃重生,實現了從武陵山區最高寒、最偏遠、最貧窮的山村,到脫貧攻堅“標桿”的華麗轉身。
走在愚公路上,仰望峽谷對面山峰之上,那句豪邁的標語“石頭再硬也硬不過店子坪人的骨頭!”激勵著我,站在愚公橋上,望峽谷遠山,美景如畫,感受涼風習習,感慨萬千。如今的店子坪村村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家家戶戶蓋新房,戶戶都以車代步,村民們擺脫了貧困奔小康。
以前到底是什么樣的路?我好奇的沿著店子坪村民,幾百年來出行的一條明朝時期施宜“鹽茶古道”,體驗了一下,一個多小時徒步從店子坪村至青里壩村,沿著茶鹽古道,我邊走邊想起店子坪村王光國講過的話,這條古鹽道是“救命路”卻也是“奪命路”。有多少村民為了生計,走這條路不慎葬身于懸崖之下,看到一條條生命的失去,刺痛了王光國的心,王光國從內心發誓一定要打通這條“絕命路”。
從籌備修路到修路的8年時間,累計投入義務工35000多個,開挖土石22000余方,用不到16萬的資金,創造了180多萬元的工程量奇跡。歷時10年的時間,經歷過多少困難和艱辛,“路”是店子坪村祖祖輩輩的希望啊!就是在這種精神的引領下,村民們萬眾一心朝著一個目標邁進。紅色店子坪,曾因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帶領村民絕壁鑿路,成了遠近聞名的當代紅色教育基地,來這里參觀學習的人,川流不息,足跡相接。該村還先后獲得“靈秀湖北·十佳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如今的店子坪村民,在王光國的帶領下,正朝著第二個目標,“通向致富路”前進。
走進店子坪村,路相通、水到戶、產業旺、民風淳。獼猴桃、烤煙、魔芋等綠色產業初具規模,民俗旅游、紅色旅游悄然興起,網絡信息4G覆蓋,村民房子也改造升級了一百多戶,蓋起了富于土家風情的小樓房。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000多元增加到8000多元,2016年已經實現了整村脫貧。如今,這武陵山區最高寒、最偏遠、最貧困的山村,已經建設成了遠近聞名的“桃花源”。
我從內心敬佩王光國同志,他就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記得以前看新聞,“愚公書記”王光國走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現場,以親身經歷向中外記者講述交通扶貧故事,他所說的“左邊石柱河,前面梯子河,右邊洋芋河,后面大山坡,我們祖祖輩輩,背磨得像駱駝”,至今記憶猶新。為了向榜樣學習致敬,我走進了王光國的家里。不巧,他不在家,去自治州開會了,我只有遺憾地在他家的門口留影作為紀念。
在我離開店子坪村時,與一名年輕的村干部交談,問他,你怎么看如今的店子坪村?這位年輕人不假思索的回答了我三句話,第一,不忘記“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句老話;第二,不忘記“千里之行,始與足下”這句古訓;第三,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回程路上,遇到一撥又一撥游客,來店子坪村尋訪愚公路、愚公橋、古鹽道、吊腳樓,相信他們也對原來破爛不堪的土坯房,變成土家風情休閑別墅倍感興趣,曾經的“險點”古鹽道,如今變成了網紅打卡地。走在店子坪村的繞村公路上,見識了“喬灌結合,花草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綠”,一道絢爛的風景線。
編輯: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