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上午,在應城市糧食加工廠家屬樓小區,一臺鉤機揮著“鐵臂”正在拆除兩間建筑面積50多平方米的門面房,斷電、搬運、清障、轉運等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半天時間,一條長7米,寬8米的通道已然“打通”,這代表著小區居民翹首企盼多年的消防安全通道全面暢通。
糧食加工廠家屬樓小區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屬于典型的老舊小區,小區內有3棟住宅,住房78戶。由于小區建設年代久遠且建設時房屋面積普遍較小,使得部分居住在一樓的居民們開始在樓前樓后、樓道外搭建了各種各樣的違章建筑,造成了小區內道路擁堵、消防通道閉塞等情況。
據調查,小區內有約500平方米20余間違章建筑,同時由于這些違章建筑構造簡陋,讓原本就老舊的小區也更顯破舊,整個小區僅有一條寬2米、長7米的人行通道,消防、醫療車輛無法進入小區,存在重大公共安全隱患。
“老人年紀大了,高樓爬不動,只能在一樓搭一間房。”“別人都建了,我搭一間也沒關系吧。”“等別人拆了再說吧!”……從居民的態度中,能感受到拆違工作的阻力。
拆違前
拆違后
“小區拆違并不損害群眾利益,而是要騰出違法建筑占用的空間,進行二次規劃設計,使之回歸小區,惠及百姓。”應城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鄧文明說,“拆違先行,拆違是必須的,但也決不能因此給違建戶的生活造成困擾,讓群眾真正參與進來,才能真正打造得民心的滿意工程。”
為扎實推進“樓道革命”,消除公共安全隱患,應城市住建局聯合街道、社區、產權單位、小區志愿者成立拆違工作專班,在屋場院子會上,專班人員向居民們傳達“小區改造的利好”,講“違章建筑對環境的影響和存在的安全隱患”。
在拆違過程中,專班人員堅持做好群眾工作,宣傳拆違拆臨政策,積極和居民交流溝通,引導小區居民關注并配合拆違拆臨工作,化解各類矛盾問題,切切實實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幫助、協助居民解決實際困難上。
拆違前
拆違后
糧食加工廠家屬樓小區內的違章建筑全部拆除后,專班人員著力解決兩間門面房的拆除工作,據了解,臨近城市主要干道的兩間正在經營的門面房堵塞了小區的消防和醫療救護通道,必須進行拆除。
應城市委書記徐長斌、市長胡光懷、副市長盛必勝高度重視,現場察看和協調督辦后,應城市住建局、應城市發展和改革局積極作為、現場協商,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順利推進。
同時,工作專班在了解到門面房店主希望能找個新門店繼續經營的實際需求后,化身群眾“幫手”,多方溝通聯系,幫其尋找新門店,并前后5次帶領店主到現場查看門店,不辭辛勞,最終找到了店主心儀的門店。目前,該店主已搬進新門店,兩間舊門店也已拆除,消防和醫療救護通道得以順利“打開”。
門面拆除前
門面拆除后
據介紹,自2019年老舊小區改造以來,應城市已改造完成284個小區,總建筑面積273萬平方米,涉及 27657戶,總投資約8.6億元,完工的小區居民滿意率達90%以上。應城市住建局提前謀劃,提前介入涉改的老舊小區,采取主動上門走訪、宣傳政策,傾聽居民意見建議。
相關工作人員通過收集意見、找矛盾點、開會協商、入戶做工作等方式逐一破解拆違難題,充分運用共同締造理念,聚焦“三個革命”,暖心拆違。拆除了違章建筑后的老舊小區實現了“由臟到美”的轉變,提升了城市品質;實現了“由危到安”的轉變,保障了城市安全;實現了“由亂到治”的轉變,維護了社會公平。
應城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應城市將進一步把“共同締造”理念融入老舊小區改造的全過程,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群眾全過程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由以前的“你辦我看”變為現在的“互商共辦”,走出了一條老舊小區改造的“共建共治”之路,不斷增強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來源:應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通訊員張明慶、編輯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