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拆了好!院子寬了,環境好了,空氣也好了,蚊子也少了,還有地方散步和乘涼!”家住隨州市曾都區西城街道白云湖社區沿河小區的錢阿姨由衷地感嘆道。
曾都區舊改專班工作人員介紹,該小區是由13個單位家屬院組成的綜合小區,共有房屋23棟,住戶1105戶2451人。小區內大部分房屋和配套基礎設施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40余年的發展變化,小區內道路破損嚴重、下水管網老化堵塞、綠化帶荒廢。
此前,沿河小區內各個單位庭院各自為政、封閉自管,隨著部分單位破產改制搬遷,居住人員不斷變動、成分復雜,改制單位庭院陷入無人管理的狀態。晴天灰多,雨天泥多,“臟、亂、差”一度成了小區常態。
沿河小區工作人員實地調研后發現,單一由政府進行主導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在這里舉步維艱,13個庭院26個標準130種要求,南轅北轍者有之,相互矛盾者亦有之,改造工作一度陷入停滯。
為此,曾都區舊改指揮部及白云湖社區專班人員積極轉變思路,依照“共同締造”的理念,將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居民,引導居民自發參與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做到“改什么、怎么改、改多少”都由居民說了算,實現“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的居民自治。
沿河小區共同締造啟動儀式
各抒己見民主集中,實現決策共謀
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小區究竟怎么改,不是個別人說了算要,沿河小區全體居民一起商討。沿河小區發動居民共謀共建,奏響老舊小區改造的“幸福交響曲”,通過多次召開樓棟居民板凳會、居民庭院商討會,先選出各個庭院居民代表,讓代表集中統一居民的零散意見。
再召集社區“大黨委”聯席會議,西城街道辦事處和相關職能部門在一線聽取居民代表意見,根據居民意見規劃小區改造設計方案,能改的按照居民的意愿改造,不能改的向居民耐心解釋,實現在政府引導下由居民主導老舊小區改造。
多元參與積水成淵,實現發展共建
老舊小區改造是從國家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積極推動,廣大群眾普遍受惠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在良好的民情民意基礎上,沿河小區相關負責人廣泛發動居民參與小區改造,鼓勵居民以出資出力、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項目建設。
入戶征集意愿
據了解,沿河小區居民熱情高漲,累計以直接出資、無償拆違、提供后勤保障的方式貢獻配套資金約500萬元。有從事工程建筑工作的居民無償參與建設施工,有文化底蘊豐富的居民義務為小區繪制文化墻,還有居民主動搬出家里的花花草草裝點小區公共區域,每位居民貢獻出的一點一滴,共同匯聚成推動小區改造波濤洶涌的巨浪。
約法三章各司其職,實現建設共管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在于建設,更在于后期的管理,為保障小區后續的健康管理,拓寬小區服務共管規范長效新路徑,白云湖社區牽頭組織居民會議,依法修訂居民公約、環境衛生管理公約、小區安全公約等管理規約,形成良好的公序良俗。
此外,白云湖社區發動居民參與“五會五隊”(居民議事會、監督委員會、道德評議會、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文體活動隊、法律援助隊、醫療服務隊、環衛維護隊、“明芬”巡邏隊)等多項居民自治管理組織,讓每位居民在組織中都有“一席之地”,在社區、業委會、物業之外為居民尋找參與小區治理的新途徑。
居民門前“美麗庭院”
人人享有和諧互助,實現成果共享
老舊小區改造是為了小區環境更美好,所有居民能夠幸福生活,為了集體的利益往往需要讓渡部分個人利益。沿河小區過去存在大量違建棚屋、儲藏室、小車庫等建筑,占用了大片公共區域,導致整個小區擁擠閉塞,極大地擠壓了居民的日常活動空間。
為實現小區上下“一盤棋”,讓老舊小區改造惠及絕大多數居民。沿河小區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小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橋梁”、“紐帶”作用,黨員發揮帶頭作用,動員居民自行拆除或無償拆除自家的車庫、儲藏室,為老人孩子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也為年輕人提供更多車位。
曾都區舊改專班工作人員介紹,小區居民一呼百應,紛紛自發拆除或無償拆除小儲藏室、車庫等違章建筑共計509間5170平方米;小區打通微循環道路10處,實現小區內部車輛循環流動;小區新增生態停車位220個,綠化帶1000余平方米。這些都極大拓展了公共空間,有效提升了小區內基礎設施水平,讓小區居民共享優質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
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居民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在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下,沿河小區從各自為政到小區上下“一盤棋”,從“臟亂差”到“白凈美”,在共同締造理念的指導下實現華麗轉身,以往破敗不堪的小院獲得湖北省2022年“美麗街區”榮譽稱號。(來源:曾都區住建局、曾都區西城街道、通訊員張璐、王譽霖、編輯朱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