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每到下班時間,車輛亂七八糟停滿了小區通道,既影響了出行便利,也存在消防安全隱患,現在我們小區不僅環境敞亮了,心里也跟著亮堂了。”黃石市西塞山區石料山小區居民劉先生說起小區的變化,摟不住話匣子,他見證了一部“老”小區煥發“新”活力、“舊”生活融入“新”時代、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級”的變遷史。
石料山小區
從“政府主導”到“共同締造”,改出新風景
“色彩鮮明的藝術墻畫,干凈的上山步道、仿古木圍欄、五彩斑斕的電表箱,家門口還有鮮花相伴,門口的人氣也提高了不少,現在大家喜歡坐在我們小區乘涼。”看著樓道美了,窗口靚了,西塞山區三中片小區居民陳爺爺臉上笑開了花。
三中片小區是個山地型老舊小區,坡陡舊房多,屬村改居式的“城中村”。今年以來,西塞山區針對三中片小區房屋多在山坡、墻面老舊的實際,以“鄉愁陳家灣”為主題,在山坡上建特色步道,通過新增往日時光、音樂之進階、大魚海棠等主題藝術墻繪,為該小區注入文化元素,使原本灰暗的老舊墻面煥然一新、成為靚麗的城市風貌。
西塞山區此舉看得見、摸得著,既滿足了群眾的精神需求,提升了三中片社區文化建設,又讓居民有了幸福感、歸屬感,體現出一種別樣的“人情味”。近期,該小區不僅接受了黃石市電視臺、報社等媒體采訪,還成為居民新的打卡地,還受到來自黃石市考察“完整居住社區”的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專家組一致好評。
三中片小區藝術墻畫五彩斑斕的電表箱
西塞山區舊改工作已從“政府主導”轉向“共同締造”,城建部門、街道、社區通過提前謀劃、實地調研、研討論證、協商共議、方案優化等方式,按照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的原則,充分征詢民聲民意,參考居民意見,力爭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地編制好每個小區的改造方案,做到精益求精,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從“老舊小區”到“美麗社區”,改出新生活區。
“以前是政府干,群眾看,施工方干,居民看,規劃、建設、施工、居民各方之間都存在間隙。通過業委會+人本化改造各方的隔膜被融化,居民對改造效果滿意度高。群眾自己的事自己商量著辦,自己的事自己盯著管,充分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有了滿滿的獲得感。”西塞山區城建局負責人說。
從“老舊小區”到“美麗社區”,改出新生活
“相較于以前,現在的樓道真是干凈又明亮。”家住西塞山區水機路小區的凌女士欣喜地說:“以前樓道墻壁臟、墻皮脫落、沒有扶手、消防器材沒辦法正常使用,如今墻壁全都粉刷了一遍,還新加裝了扶手,設置了微型消防站,社區‘微改造’真是惠民工程,值得點贊。”
隨著水機路小區改造工作推進,該小區的面貌也在悄悄改變,新翻修的瀝青路,花草蔥蘢的綠化帶,工整清潔的泊車位。老人們聚在休閑椅子上曬太陽,“小區整潔了,大伙居住更舒心。”居民王女士說。
水機路口袋公園
西塞山區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科學統籌、合理安排多個工程隊同時施工,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揚“亮燈精神”,白天現場監工,晚上總結部署,以“5+2”、“白加黑”的工作勁頭,全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各項工作任務。
今年上半年,西塞山區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2個,鋪設污水雨水管網25.82公里,完成社區、市場、醫院周邊小區樓棟墻面污損粉刷1.5萬平方米,完成5000戶單元樓棟零散電線、電纜、網線捆扎,同步推進綠化、照明以及休閑健身等生活附屬設施建設,惠及居民群眾10898余戶。
西塞山區改造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使得老舊小區居民心里增添了獲得感。有的居民說他們用相機把小區的新面貌定格了下來,發給遠在外地工作的兒女看;有的居民講他們常常用抖音短視頻“炫”自己新的生活環境……一聲聲發自肺腑的稱贊充分說明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暖心工程,“改”到了群眾的心坎上,讓百姓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一改,也改出成千上萬戶居民的新生活。(通訊員王逸飛)